二戰蘇軍的IS-2坦克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李三萬

摘要:二戰後期蘇軍研製並裝備部隊的IS-2坦克,作戰性能在當時可謂傲視群雄。但是這款坦克竟然沒有駕駛員進出的艙門,駕駛員怎麼進出坦克,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二戰蘇軍的IS-2坦克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頭條號首發】

二戰後期蘇軍研製並裝備部隊的IS-2坦克,作戰性能在當時可謂傲視群雄。但是這款坦克竟然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進出坦克,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為了對付德軍著名的“虎”式重型坦克,蘇聯最高統帥部要求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廠儘快研製出一種能和“虎”式相抗衡的新型重型坦克。以科京為首的重型坦克設計局,一直在KV系列重型坦克的基礎上,進行新型重型坦克的研製。根據各種火炮測試的結果,決定採用85毫米高射炮改進成坦克炮,安裝在新型重型坦克上。

1943年10月,新型重型坦克樣車進行彙報表演,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肯定,隨即被批准定型,定名為ИС重型坦克。ИС是俄文約瑟夫·斯大林的姓名首字母,按照英文拼寫法,就是IS重型坦克。以最高統帥的名字來命名,可見當時蘇聯對這款坦克的重視。由於後來有了換裝122毫米炮的改進型,為了便於區分,就將安裝85毫米炮稱為IS-1重型坦克,或IS-85坦克。而將安裝122毫米炮的則稱為IS-2重型坦克。由於IS-1型坦克只生產了67輛,所以通常情況下,說到IS重型坦克,基本上都是指IS-2型。

IS-2重型坦克於1944年2月裝備蘇軍,隨即投入戰場。至1945年總共生產了2250輛,包括衍生型IS-2M在內總產量達到3854輛。

回到今天的話題,很多人一說到坦克,就會想到坦克手打開艙蓋,露出腦袋,甚至露出上半截身子操縱坦克隆隆前進的場景。IS坦克沒有供駕駛員進出的艙門,所以駕駛員確實沒有辦法這樣露出腦袋開坦克。


二戰蘇軍的IS-2坦克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因為IS坦克是誕生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急趕慢趕著研製出來的,而且蘇式裝備一貫的作風就是無論設計還是製造,都是簡單粗暴,為了趕進度,是敢於大刀闊斧取消一切可以甚至不可以取消的結構和部件。何況當時蘇聯坦克的生產已經非常緊迫,甚至坦克車組成員就等在坦克工廠的生產線邊上,等著坦克下線,直接開著就趕赴戰場。在這樣火燒眉毛般的急切之下,原本就簡單粗暴的作風更是發展到極致,這也很好理解。坦克原則上會給每個乘員都設計進出艙門,也是希望大家各走各路,在緊急情況不至於互相干擾各自進出—— 主要是出坦克,就是一旦坦克中彈起火,坦克乘員需要緊急撤離時,能夠在最短時間迅速逃生。

但是,不好意思,在IS坦克上,偏偏就沒有供駕駛員進出的專用艙門!

我們平時在新聞裡、影視劇裡經常看到,一輛坦克或一隊坦克在行進,炮塔上是車長露出半截身體在觀察四周,車體上是駕駛員露出半截身子,一邊看著外面一邊駕駛坦克,很悠閒的樣子,這樣對於駕駛坦克確實很有好處,露出身體,前面一百八十多度的視界肯定比開汽車還開闊,遠比縮在坦克裡靠著小小的觀察孔要來的舒服。那麼,為什麼不給IS坦克設計駕駛員艙門?

主要原因是在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基本上不用考慮這個,那時第一要保證的是勝利,連“活著”、“活下來”,這些都是不能放檯面上說的事。在蘇軍的勝利裡,坦克部隊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可是蘇聯坦克兵的勝利真的是用如同鋼鐵狂潮般的坦克集群“堆”出來的,基本上都是用幾倍於敵人的損失換來的。一直到庫爾斯克戰役,還有被德國坦克兵打出10:1的戰損比,完全是一場慘勝。那麼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前,那就更別提了,蘇軍坦克趕赴戰場,對坦克兵來說就是開啟了生命倒計時。那些從坦克工廠生產線直接開向戰場的坦克,存活時間都是按小時計,哪裡還有,還需要考慮開坦克怎麼方便觀察的問題?


二戰蘇軍的IS-2坦克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至於觀察外部環境,也不需要太擔心,因為在IS-2坦克上,駕駛員前方有一扇可以開關的駕駛窗,窗的大小可以剛好露出整個臉,視野也算可以了。即便關上窗蓋,還能通過上面的觀察孔,來看看坦克外面的情景。當年許多坦克都是這樣,一點都不影響坦克的正常駕駛。還有不少IS-2坦克,甚至連駕駛窗都給省了,就是隻有在前面開個觀察孔。據說這樣的坦克在生產時能大大節省工時,還能增強坦克前部車體的防護,避免駕駛窗成為整個防護上的弱點,而且觀察孔說是孔,其實也不小,足夠正常觀察。再說了,一個坦克車組就是一個整體,需要所有人員的密切配合。駕駛員的視野即便很有限,卻可以通過其他乘員通報的情況以及幫助來彌補。

反倒是直接取消車體上的駕駛員專用艙門,坦克正面整體強度得到提升,製造工時也可以節省好多,這比方便駕駛員進出顯然重要多了。何況一輛坦克開上戰場,駕駛員其實連觀察孔都不要都可以的,他本來也沒法自己掌控方向,全得聽車長的命令,根據車長的指示駕駛坦克。

說起來,IS-2駕駛員的觀察能力在整個坦克車組裡也確實是最差的,只有一個小小的觀察孔,只能看看正前方。而車長卻有專門的觀察窗,甚至連裝填手都有潛望鏡,這主要是因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都在炮塔內,無論是開窗還是配備潛望鏡,都比較方便,所以觀察條件相對比較好。

由於在坦克前部沒有供駕駛員進出的艙門,所以IS-2坦克的駕駛員進入坦克就和大部分坦克不一樣,要比炮塔裡的乘員提早一步,從他們的艙口進入坦克就可以了。或者從車底的逃生艙爬進坦克。當然,這樣肯定就是一身泥了。


二戰蘇軍的IS-2坦克沒有駕駛員艙門,駕駛員怎麼觀察外面的情況?


至於出坦克,平時就跟在其他乘員後面,從人家的艙門出來就行。至於在戰場上,坦克中彈,受到損傷,也不要緊,駕駛員可以通過坦克底盤上的逃生門迅速鑽出來。那種誰先搶到艙門出來,就可以生存,後一個出來會送命的戲劇性情況,真的還不至於必須加以考慮,因為坦克一旦中彈,裡面乘員能不能活完全不是靠搶逃命速度來決定的。坦克受到重傷,裡面的乘員活下來的人裡,被戰友救出來的遠比自己逃出來的要多,尤其重型坦克,坦克還沒什麼事,裡面乘員被震暈震死都很常見,要是連重型坦克都受傷了,那裡面的乘員估計都非死即傷了,還能不能自己爬出來都不好說了。

所以,IS坦克沒設計駕駛員進出的艙門,也很有殘酷的意味,不過很多人說那時其實有很多坦克都沒有專門供駕駛員進出的艙門,這麼說也不是不對,當時是有很多型號的坦克都這麼設計,但這些大多是輕型坦克,是擔心在車體上多開一個艙門,會對結構和強度影響過大,本來就是輕型坦克,裝甲防護就很差,結構強度再打個折扣,就和普通卡車差不多了,所以才不多設計一個艙口,跟IS重型坦克沒設計這個艙門的性質完全不一樣。在一個完整的車體結構上,開一個艙門,這個影響還真不能小看。後來IS-3型坦克上裝了駕駛員艙門,但卻是在炮塔下方的窩彈區,這可比沒有艙門還要悲劇,以至於蘇軍的坦克兵一直有要求去掉這個艙門的呼聲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