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要战胜恐惧,而不是退缩。 —— 林肯

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日本电影学院赏中狂揽九项大奖,国内豆瓣评分也高达8.9,更排进豆瓣经典250部电影榜单。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电影讲述的是:青年阿笙一天从父亲那得知姑姑松子死了,而阿笙却不知道自己有过这位亲人,父亲吩咐他去收拾姑姑的遗物,在这个过程中,阿笙了解到姑姑曲折的一生:松子从小做什么都是为了讨父亲欢心,长大后当了教师,因为一场学生引发的偷窃事件而失去工作,离家出走后与作家同居,作家自自杀后,松子当了作家竞争对手的情妇,被男人抛弃后还当过土耳其浴女郎,还因为情绪过激杀人坐了牢,松子在情感上也总是受到伤害。然而松子人生不断遭遇不幸的背后,根源却是自己无法正确处理以下三种内心的恐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恐惧面对冲突,委屈了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参加学生的修学旅行,旅馆的工作人员钱被偷,老师们都怀疑是学生龙洋一偷的,带队老师怒斥松子去找龙洋一确认,松子被吓得像个鹌鹑,慌乱地去问龙洋一是否偷钱,龙洋一生气地说不知道,还把松子推倒,松子却决定用自己的钱还给旅馆,旅馆要求学生出来道歉,松子说搞错了,工作人员怒吼我搞错什么,松子惊慌失措,做出了鬼脸,这个表情是小时候用来讨得父亲笑容的习惯。松子竟然说钱是自己偷的,之后学校误会是松子偷钱并栽赃学生,把松子给开除了。松子之所以会接连做出这些不成熟的行为都是因为对方怒斥了松子,

松子在这种冲突的氛围中内心感到恐惧,无法调用到成年人的理性来处理冲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被旅馆失窃者呵斥


恐惧抑制理性,变得顺从。人脑进化出恐惧功能有几百万年历史,而理性思考的功能才出现几万年,大脑的工作机制中,恐惧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考。所以当人类在感到恐惧时,理性思考的能力会受到强烈抑制。当人脑中的杏仁体接收到恐惧信号时,会把理性抑制到极低的程度,同时杏仁体无法意识到时间变化,即使我们从小孩长成了大人。

当感到恐惧时,大脑还是停留在孩童的状态,会本能的顺从强势方。

松子在失窃事件中:教导主任怒斥松子赶紧去找学生问清楚,松子委屈地顺从教导主任,接下这个为难的差事;龙洋一推倒松子,松子又变得恐惧,想着委屈自己,用自己的钱垫付;被偷的旅馆老板怒吼着要学生出来道歉,松子内心恐惧到极点,慌不择言地说是自己偷地。年轻的松子根本就不会处理恐惧下的冲突,在恐惧下总是做出糊涂的决定,把事情一步步变得更糟,直到偷钱事件以松子被中学辞退告终。

通过取悦他人逃避冲突,却失去了解决冲突的能力。松子的妹妹体弱多病,童年时,每次父亲回家,松子笑嘻嘻迎上去都只能接到父亲冰冷的公文包和严肃的脸,父亲上到妹妹的阁楼,才会掏出精心包装的礼物,露出和蔼的笑容。一次无意中,松子发现自己做鬼脸竟然可以让父亲露出笑脸,松子为了取悦父亲就从小到大做鬼脸,同时,所有的人生决定都顺从父亲的意愿,上父亲喜欢的小学,大学,毕业后听从父亲意愿,留在家乡,选择父亲喜欢的老师职业,整个成长时期都是顺从的,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做出过决定,也就没有在成长时和大人任何冲突,不知道怎么解决冲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用来讨好父亲的鬼脸与始终顺从父亲意志行事至成年的自述


松子在紧张时会做出夸张的表情,认为这样子就可以让别人开心。

相比面对冲突,松子认为取悦他人更容易,可以通过顺从别人,让别人满意来避免冲突,这就是松子用来保护自己的惯用方法。这种处理冲突的畸形模式在松子心中根深蒂固,在松子的内心,对冲突的恐惧也会远超过正常人,把冲突的危害性看得特别严重。每次发觉有人生气了,就习惯性的示弱,顺从发怒的人,好让发怒的人消气,可是一直妥协的松子就永远学不会怎么和他人处理冲突。

避免冲突并不能决绝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和他人的冲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价值观,与他人交集,产生冲突才是常态,幻想周围人都和你不发生冲突,是不现实的,每一位与社会交集的人,需要做的都不是逃避冲突,而是当冲突出现时合理地解决冲突。

恐惧冲突,通过顺从来躲避冲突;勇敢地面对冲突,解决冲突;这两种思维模式,肯定会发展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恐惧被人抛弃,迷失了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离家出走后,和落魄的作家同居,作家让她去出卖身体赚钱,她竟在打骂中同意;作家自杀后,又当了作家竞争对手的情妇,被作家老婆知道后,松子被抛弃;自暴自弃当土耳其浴女郎,被年轻男子搭讪成了搭档去单干,搭档用掉她的所有钱又要甩掉她,她愤怒下杀死了搭档;杀人后松子在自杀途中遇到样貌老实的理发师,理发师说想要和她一起过日子,松子就决定和他在一起,警察把她抓走,在监狱的八年里,松子都努力学习理发技术,出狱后想再找理发师,却发现理发师也抛弃她,重新找了女人生了孩子;松子做理发师又被长大后的龙洋一碰到,龙洋一当了黑道,当龙洋一告诉松子他喜欢自己,松子又不顾一切的和龙洋一在一起,听凭龙洋一的一切安排,甚至龙洋一在被黑道追杀时,松子还和龙洋一一起自杀。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服从龙洋一的任何安排


童年的缺爱,让自己恐惧被抛弃。松子和每一位男友都是刚刚接触几个星期就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终身伴侣,童年开始,父亲对妹妹更关爱,她对父亲的冷漠对待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如今,长大了的松子,不再被动地接受不被爱的结果,主动的行动,用各种方式去取悦对方,当对方冷漠对待松子,松子就会回想到童年时父亲关爱妹妹不关爱自己的感受,更加缺乏安全感,恐惧被抛弃掉,更加丧失自我的取悦对方。

童年时爸爸对松子的冷落让松子的内心留下了深深地被抛弃感,成年后,松子把男朋友看做父亲的象征,想在男朋友身上找到爱,弥补童年爱的缺失,所以松子在男女感情上总是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

另外,人类幼年时期会采取一种主观幻想模式来看待世界,把根本和自己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松子认为父亲对自己冷漠,是因为自己表现得还不够好,幻想如果自己能表现得足够好,一切按照父亲的愿望行事,就可以使父亲开心,对自己更关爱。可是,实际上,父亲怎么对待松子都有父亲自己的想法,松子并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改变父亲。童年的松子也意识不到这些,她能做的只有一切都按照父亲的心意行事,即使松子一直到成年都一切按父亲的意愿行事,还是被父亲冷漠对待,松子的这种思维模式已经定型了,只会认为是自己表现得还不够好,没有自信,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即使在于正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只有不断取悦他人才能缓解心中无价值感造成的不安。

松子童年形成的取悦思维模式和低价值产生了两种不好的行为模式,一种是恐惧愤怒,特别害怕冲突和被嫌弃,与人交往中会不计代价地逃避冲突;另一种就是追求认可,非常需要别人的爱,总是做出温柔、体贴、讨好的行为,渴望能从别人嘴中听到对自己的认可和需求,这两种行为模式在内心处于恐惧状态时会不受大脑控制地激发出来。

每个人童年时期对成人的冷漠都会感到恐惧,也会对自己得不到足够多的关爱感到恐惧。矛盾的是儿童又离不开成人的养育,面对成人的冷漠,我们实际上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只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松子选择采取取悦父亲的行为来缓解自己内心的恐惧不安,但恐惧的感受会留存在人脑的恐惧记忆中枢---杏仁体,每次松子感受到相似的情绪,杏仁体就会激活这些记忆,让松子无法受自我意识控制地采取小时候对待恐惧的方式,取悦对方。

松子即使成年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采取比幼年时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内心的恐惧。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恐惧被人伤害,封闭了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舍弃一切地去爱龙洋一,穿着最好的装扮去接龙洋一出狱,满心欢喜地认为可以和龙洋一结婚,开始幸福的生活,却被龙洋一打倒在雪地里,松子倒在雪地里痛苦地哭泣着,问着为什么,自己对龙洋一这么好,为什么龙洋一还是不要自己,自我价值感受到重大打击。

对爱情绝望的松子回到家乡,弟弟又憎恨她,认为是她气死了父亲和妹妹,不接受她,松子接连被爱人和亲人伤害、抛弃,自我价值感彻底丧失,决心过一个人的生活,不再和外界产生任何交集,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再被伤害到了。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弟弟赶走回到家乡的松子


松子最后的可以疗愈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于是彻底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封闭在狭小的屋子里,自暴自弃,行尸走肉般的过活余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宅家里自暴自弃


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提出的评价源这个概念。

评价源是指人们对自身评价的来源。评价源有内外之分,内评价源指自己的主观看法;外评价源是根据他人的看法产生。比如,评价自己的外貌的美丽程度,他人口中和当前社会对美的倾向都属于外评价源,而自己内心对自己外貌的看法就属于内评价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决定再也不信任何人了

松子的外评价源就比内评价源偏重好多。松子是活在别人的眼中,几乎无法进行自我评价,内评价源微小到近乎被外评价源遮盖住,基本上是通过别人来评价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行为,而别人的评价是不稳定和多变不受自己控制的,既然会很容易让自己受到伤害。

这时就需要强化自己的内评价源,从中得到不恐惧他人评价伤害的内心力量。


结语:用价值感战胜恐惧,认可了自己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在医院中碰到好友,好友找她做理发师,松子逃走了,躺在杂乱的地板上,模拟着给妹妹理发的场景,一梳子一剪刀的理发,发现自己是可以理好发的,松子兴奋极了。松子在理发这件事上走出了封闭世界,又重新认可了自己,在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她的不幸不是偶然,而是逃避恐惧的必然

松子比划着为妹妹剪出了满意的发型

松子一辈子都因为恐惧在追求别人的认可,这是第一次自己认可了自己。人生中是选择追求别人的认可,还是选择追求自己的认可,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过一种高级的人际关系状态,称作“共同体感觉”。

它指只要你对社会有归属感,把自己当作共同体的一员,运用自己的能力为群体产生价值,心中有了贡献感,也就有了幸福的感觉。同时在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还能产生归属感,价值感和归属感能战胜恐惧感。

就像一些大企业家们赚到了十辈子也用不完的金钱 ,还是在努力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欲壑难填, 而是为了在社会这个共同体里做出贡献从而获得归属感,体会到自我价值 。

恐惧冲突,恐惧被抛弃,恐惧被伤害,这些恐惧实际上都源自于人际关系中对他人的看法过于看重。而忽略了对自我的认可。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故事也引发我们反思:

一味在意他人的看法,却忽视对自己的关怀意味着选择过痛苦的人生。然而人终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的,自己的价值需要由自己的内心感觉来判断。

正如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所说:

“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