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日子在後頭——雲南怒江州加強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

4月的怒江,在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深處,處處熱火朝天,萬象更新。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三區三州”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也是雲南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與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累計實現脫貧22.35萬人。截至去年底,全州仍有3個縣市未摘帽,還剩80個貧困村、4.43萬貧困人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響起,55萬怒江各族兒女以只爭朝夕的勁頭,朝著更好的日子、更美的家園邁進。

福貢縣子裡甲鄉俄科羅村貧困戶和坡益的家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種些青菜、養幾隻雞,有人介紹就下山去幹零活,這是一家人的生計。

山下,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已建成。搬出大山,和坡益卻有些畏懼:“下去之後什麼都要買,沒有錢可咋辦?”

“安置點有扶貧車間、有公益崗位,你還年輕,幹啥都行!”“揹包隊”工作人員祝培榮第三次來到他家講政策、算經濟賬。

四山夾三江,蜿蜒萬重山,一山一寨子,一坡一村落。讓群眾挪窮窩、斷窮根,是怒江發展的現實選擇。今年2月,怒江州組建了15支“揹包工作隊”進村入組,全力動員搬遷。截至4月2日,怒江州總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25158戶95859人,累計分房率達97.35%。

高山峽谷與縱橫的溝壑,佔據了怒江98%以上的面積。入春以來,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兔峨鄉瀾滄江兩岸,裸露的山體正被一片5000畝的林果基地所覆蓋。“這裡降雨少,植被稀疏,但適宜種植果樹。”兔峨鄉副鄉長和嘉宏介紹,種下的芒果、石榴,未來三四年就能掛果。“到時候這就是一片綠水青山,也是百姓的金山銀山。”

今年2月,怒江“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生態建設鞏固脫貧成果行動全面啟動,全州幹部職工和搬遷群眾上山造林,在一片片“傷疤地”上種下孕育致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108萬畝草果、200萬畝核桃、30萬畝漆樹……從單一的土裡刨食為生,到發展綠色產業、特色種植養殖業、林下經濟等,群眾的增收途徑更多樣化了。

大山阻隔了怒江,也造就了怒江。雄奇的景觀、獨特的民俗等吸引著眾多遊客。2019年,僅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就接待遊客77.19萬人,旅遊綜合收入達12.74億元。

眼下,貢山縣7個旅遊扶貧示範村建設如火如荼、同步推進。

雙拉村裡,遊客中心、怒族旅遊民俗展示中心、水磨坊修復等工程已接近尾聲。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從高山小寨到河谷新家,從扶貧車間到田間地頭,大家充滿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 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