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一口氣讀完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拋開精緻的排版增加了閱讀美感外,其中太多的內容與文字大大顛覆了我對未來教育的認知。

所以,我必須要說點兒什麼,自勉,共勉。

朱永新——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等兼職教授。

《未來學校》是他幾十年來從事教育研究的成果,從基礎教育到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從學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從教師隊伍到評價體系,這本書全部進行了預測和重構。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朱永新教授在《未來學校》的發佈會現場

對現代教育的非議

現代學校不僅阻礙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無能力、無個性的人,還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和新的不平等。

——伊利奇《去學校化社會》

幾十年來,人人都在批判現代教育,追根溯源,現代教育伴隨現代社會而生,是人類教育史上一種全新的教育形式。

很多人說,應試教育是現代教育中的怪胎,在與素質教育的對弈中,它無疑成了最大的贏家。即便我們這輩人的“德智體”三好學生演變成了後來的“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也只能緊跟應試教育之後,始終佔不得“上風”。

對此,如果誰能拿出令國人,哪怕是51%的國人滿意的、可以取代應試教育的方式方法,他將成為這個時代教育史上的最大功臣。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應試教育下的孩子們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教育部“停課不停學”期間——

江西一初二女生在家因玩手機被母親責罵而跳樓;

河南鄧州初三年級的一個14歲女生李某賭氣服藥自殺。

引人深思的背後,人們當認識到:為什麼手機讓孩子上癮?為什麼對比玩手機,大多數孩子不願意上課?總結下來,是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有待提升,而這其中,心理健康成了最大的問題。

朱教授認為:

創造更符合現代教育的精神,更符合未來學校的學習中心,把最美好的事物進行整合,改造現在的學校,是教育工作者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那時候,現在的學校重新進行改造,更有特色、更有品牌、更有競爭力。同時,學生也更有彈性,對他們來說,學習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20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非常時期,小升初、中考、高考成了當前人們亟需面對並要解決的問題。在無力改變的大環境下,適應是唯一的出路。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人人都在批判高考,但誰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它的方式?

教育結構於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教育的變化有三個階段:一是技術的變革,二是教育模式的變革,最後一個是教育結構的變革。

而未來的教育結構如何變化,朱永新教授給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第二,開學和畢業沒有固定的時間;

第三,學習的時間彈性化;

第四,教師的來源和角色多樣化;

第五,政府買單和學習者付費並存;

第六,學習機構一體化,學校主體機構與網絡教育徹底打通;

第七,網絡學習更加重要;

第八,遊戲在學習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九,學習內容個性化、定製化;

第十,學習中心小規模化;

第十一,文憑的重要性被課程證書取代;

第十二,考試評價從鑑別走向診斷;

第十三,家校合作共育;

第十四,課程指向生命與真善美;

第十五,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中國,那些喊著現在的孩子如何累如何失去了玩的權利的父母,哪個不是把孩子往各個課外班、培訓班裡送?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佈滿各種課外班的公寓寫字樓

有人說,全世界孩子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非中國莫屬,而中國的教育制度也是東方國度裡最狠的教育制度之一。

為什麼?因為在中國,只要孩子考出完美的成績,父母就可以為之付出一切,從這一方面來說,孩子們是幸福的。然而,當成績高於一切,那些低分、失誤的孩子怎麼辦?殘酷的教育制度令他們無所適從。

“李,週末有空嗎?約一下!”

“越週末越忙碌,孩子要上課啊。”

“週末還上課嗎?”

“當然了,英語、圍棋、跆拳道。以後你當媽了就知道了。”

誠然,單純的學校課程已經無法滿足孩子和父母求學的慾望。

試問:哪個孩子不是在結束週一到週五的課程後,週末還要參加校外的各種課外班?有的甚至是週中放學後就要趕去上課。這點在一年級的小學生中也司空見慣。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上課外班的孩子們

未來的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沒有寒暑假,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甚至沒有學制。

當孩子們不用奔波於各個教育機構,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不感興趣的課程上,也不需要父母費心思為孩子們選課、排時間。

他們何時學、怎麼學、學什麼,都由自己決定。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制度,在滿足不同孩子的學習需求時,也真正幫助他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孩子,請做更好的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

其實這本書中最讓我興奮的不是孩子們可以自由學習,而是未來的學習中心不分年齡、不分種族、不分地域,只要興趣所在,七歲的孩子可以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課,一起建立自己的“學分銀行”,塑造家庭式學習中心的氛圍。

著名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全部基石。

曾經,很多父母一味地覺得把孩子放在學校,教育孩子便成了老師的事情,“該打就打,該罵就罵”一度成為他們推脫教育責任的口頭語。

殊不知,在進入學校的前幾年,孩子的品行、能力等等完全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他們某天走出家門,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學習環境,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的父母的影子。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

未來,父母依然是孩子學習中最大、最重要的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甚至是施教者。

蘇州工業園區有一所翰林小學,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一年內為孩子們上了60多節博士課程,這其中包括“我們的科學素養”“新能源汽車”“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有趣的化學”“從山峰形狀到分形藝術”“納米是什麼米”等等。

這些課程,結合博士父母們最拿手的專業,深入淺出,深受孩子們的喜歡。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翰林小學成立的“博士爸爸工作站”

記得小寶剛上一年級時,學校開設了“家長課堂”,邀請家長為孩子們講授課本外的知識。當時有位醫生家長為孩子們講了“七步洗手法”,她以“講衛生”為切入點,聯繫生活實際,耐心細緻地為孩子們講解如何運用“七步洗手法”認真洗手、洗好手,讓孩子們驚歎:原來洗手也有這麼多學問呢!

後來,小寶也“央求”我:“媽媽,你也去我們班講一次課吧?”

“那媽媽講什麼呢?”

“講什麼都可以,只要去就好啦!”

可見,孩子們對於這種教育方式樂此不疲,而且學到的東西總能更深刻地印在腦子裡。

朱教授說:

父母資源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父母成為施教者已經是常態。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父母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家校合作”的最好體現。

未來,作為父母,在積極配合學校各種政策的同時,還要接受學校的幫助,學會如何做好父母,對於這一點,今天的教育環境總是很難滿足。

教育,不是單純地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成長,不只是孩子需要的,也是父母不可缺少的。

爭做學習型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所謂“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如是也。

《未來學校》: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我想,我終究是難以將這本書中的精髓面面寫到,比如:

孔子提倡的“有教無類”為何至今未曾實現?

能者為師的時代,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該何去何從?

“學分銀行制度”如何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對比問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真的能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嗎?

摒棄現代教育的諸多痛點,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們最大的願景。

藍圖固然美好,但它也需適應時勢,變得更美、更好。

以未來照亮現實,以實踐檢驗理論。相信,美好的事情總會發生。

#未來學校##教育#

——END——

Hi,我是交xiang樂,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喜歡散步、喜歡發呆。願成為你生活的一道風景、一個故事~~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