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一口气读完朱永新教授的《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抛开精致的排版增加了阅读美感外,其中太多的内容与文字大大颠覆了我对未来教育的认知。

所以,我必须要说点儿什么,自勉,共勉。

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

《未来学校》是他几十年来从事教育研究的成果,从基础教育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师队伍到评价体系,这本书全部进行了预测和重构。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朱永新教授在《未来学校》的发布会现场

对现代教育的非议

现代学校不仅阻碍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还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新的不平等。

——伊利奇《去学校化社会》

几十年来,人人都在批判现代教育,追根溯源,现代教育伴随现代社会而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

很多人说,应试教育是现代教育中的怪胎,在与素质教育的对弈中,它无疑成了最大的赢家。即便我们这辈人的“德智体”三好学生演变成了后来的“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也只能紧跟应试教育之后,始终占不得“上风”。

对此,如果谁能拿出令国人,哪怕是51%的国人满意的、可以取代应试教育的方式方法,他将成为这个时代教育史上的最大功臣。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教育部“停课不停学”期间——

江西一初二女生在家因玩手机被母亲责骂而跳楼;

河南邓州初三年级的一个14岁女生李某赌气服药自杀。

引人深思的背后,人们当认识到:为什么手机让孩子上瘾?为什么对比玩手机,大多数孩子不愿意上课?总结下来,是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有待提升,而这其中,心理健康成了最大的问题。

朱教授认为:

创造更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更符合未来学校的学习中心,把最美好的事物进行整合,改造现在的学校,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那时候,现在的学校重新进行改造,更有特色、更有品牌、更有竞争力。同时,学生也更有弹性,对他们来说,学习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

非常时期,小升初、中考、高考成了当前人们亟需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在无力改变的大环境下,适应是唯一的出路。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人人都在批判高考,但谁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它的方式?

教育结构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教育的变化有三个阶段:一是技术的变革,二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最后一个是教育结构的变革。

而未来的教育结构如何变化,朱永新教授给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一,学校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

第二,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

第三,学习的时间弹性化;

第四,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

第五,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并存;

第六,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

第七,网络学习更加重要;

第八,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九,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

第十,学习中心小规模化;

第十一,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

第十二,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

第十三,家校合作共育;

第十四,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

第十五,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中国,那些喊着现在的孩子如何累如何失去了玩的权利的父母,哪个不是把孩子往各个课外班、培训班里送?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布满各种课外班的公寓写字楼

有人说,全世界孩子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非中国莫属,而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是东方国度里最狠的教育制度之一。

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只要孩子考出完美的成绩,父母就可以为之付出一切,从这一方面来说,孩子们是幸福的。然而,当成绩高于一切,那些低分、失误的孩子怎么办?残酷的教育制度令他们无所适从。

“李,周末有空吗?约一下!”

“越周末越忙碌,孩子要上课啊。”

“周末还上课吗?”

“当然了,英语、围棋、跆拳道。以后你当妈了就知道了。”

诚然,单纯的学校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孩子和父母求学的欲望。

试问:哪个孩子不是在结束周一到周五的课程后,周末还要参加校外的各种课外班?有的甚至是周中放学后就要赶去上课。这点在一年级的小学生中也司空见惯。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上课外班的孩子们

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甚至没有学制。

当孩子们不用奔波于各个教育机构,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不感兴趣的课程上,也不需要父母费心思为孩子们选课、排时间。

他们何时学、怎么学、学什么,都由自己决定。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在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时,也真正帮助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孩子,请做更好的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

其实这本书中最让我兴奋的不是孩子们可以自由学习,而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兴趣所在,七岁的孩子可以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上课,一起建立自己的“学分银行”,塑造家庭式学习中心的氛围。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说过: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全部基石。

曾经,很多父母一味地觉得把孩子放在学校,教育孩子便成了老师的事情,“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一度成为他们推脱教育责任的口头语。

殊不知,在进入学校的前几年,孩子的品行、能力等等完全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他们某天走出家门,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父母的影子。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

未来,父母依然是孩子学习中最大、最重要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甚至是施教者。

苏州工业园区有一所翰林小学,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一年内为孩子们上了60多节博士课程,这其中包括“我们的科学素养”“新能源汽车”“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有趣的化学”“从山峰形状到分形艺术”“纳米是什么米”等等。

这些课程,结合博士父母们最拿手的专业,深入浅出,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翰林小学成立的“博士爸爸工作站”

记得小宝刚上一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家长课堂”,邀请家长为孩子们讲授课本外的知识。当时有位医生家长为孩子们讲了“七步洗手法”,她以“讲卫生”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耐心细致地为孩子们讲解如何运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洗好手,让孩子们惊叹:原来洗手也有这么多学问呢!

后来,小宝也“央求”我:“妈妈,你也去我们班讲一次课吧?”

“那妈妈讲什么呢?”

“讲什么都可以,只要去就好啦!”

可见,孩子们对于这种教育方式乐此不疲,而且学到的东西总能更深刻地印在脑子里。

朱教授说:

父母资源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父母成为施教者已经是常态。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父母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家校合作”的最好体现。

未来,作为父母,在积极配合学校各种政策的同时,还要接受学校的帮助,学会如何做好父母,对于这一点,今天的教育环境总是很难满足。

教育,不是单纯地教育孩子,也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成长,不只是孩子需要的,也是父母不可缺少的。

争做学习型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所谓“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如是也。

《未来学校》: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

我想,我终究是难以将这本书中的精髓面面写到,比如: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为何至今未曾实现?

能者为师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该何去何从?

“学分银行制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比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真的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吗?

摒弃现代教育的诸多痛点,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们最大的愿景。

蓝图固然美好,但它也需适应时势,变得更美、更好。

以未来照亮现实,以实践检验理论。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

#未来学校##教育#

——END——

Hi,我是交xiang乐,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散步、喜欢发呆。愿成为你生活的一道风景、一个故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