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名將 白起

白起少年時就沉默寡言,隱忍果斷。他常常在岐山附近觀察地形,模擬排兵佈陣,對兵書戰策十分痴迷。鄉人都認為白起日後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將領。

白起十五歲從軍,因作戰勇敢屢立戰功,漸漸地引起了秦國的權臣穰侯魏冉的注意。在與白起的幾次交談後,魏冉發現白起很有指揮才能,便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對他著意培養。白起十分感激魏冉的知遇之恩。[1]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

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燬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將司馬錯發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復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期間黔中等地應為楚國奪回,故而史籍中出現司馬錯和白起兩次攻取黔中的記載。)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宜城縣誌》有關白起渠的記載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四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下韓國緱氏、藺兩地。

戰國名將  白起

1、長平之戰初期

公元前262年春夏間,廉頗在空倉嶺一線佈防,王齕率軍於沁河沿線準備突擊。戰事是由趙空倉嶺守軍同秦前哨部隊遭遇開始的,守軍招架不住,秦軍步步進逼。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戰國四大名將記載:“四月,……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從此太史公極其簡明概括地記載,可以見出:初戰,秦軍攻勢銳不可當,秦軍很快就突破了趙軍空倉嶺一帶呈犄角之勢的防衛體系。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一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了。

長平之戰初期,秦趙遭遇時間、地點、經歷大較如是。這裡有幾個問題需作辨證。其一:《史記》正義所謂“趙西壘在澤州高平縣北六里是也,即廉頗堅壁以待秦,王齕奪趙西壘壁者”云云,其義不經。只有空倉嶺防線才是名副其實的“趙西壘”,而“高平縣北六里”處當丹河東,屬趙軍的東線,而公元前262年七月初戰之時,丹河東尚牢牢在趙控制之中,以至廉頗退守丹東堅壁待秦後,相峙三年,王齕終不能突破丹河防線,其初戰所奪趙西壘,自不在“高平縣北六里”一帶。其二,洪峻先生等主編《中外著名戰爭實錄·長平之戰》)稱,白起預見到趙括的為人與戰法,部署兵力以對,“八月,趙括果然率軍大規模出擊。……秦軍兩翼奇兵插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搶佔西壁壘,截斷了出擊趙軍與營壘的聯繫,構成了包圍圈”云云。此說除了對戰場格局、兩方戰守態勢本身交代未所確指外,無論與史實上抑或地理上,皆嫌不合。

2、秦軍攻佔趙西壘壁 首先,秦軍攻佔趙西壘壁,時當王齕一廉頗三年對峙初期,不是最後白起一趙括決戰之時出奇兵才攻佔的,白起及其奇兵固與趙西壘壁無涉。事見《史記·白起王

動漫中的白起翦列傳》,這是明白無誤的。其次,趙“西壘壁”,指以天險空倉嶺(今山西高平與沁水交界處)為中心的南至武神山、北達丹朱嶺的南北防線,系長平之戰初期廉頗所構築的,當時趙在上黨地區能夠控制的最西方的首道防線,因稱“趙西壘”,一稱“西長壘”。至白起一趙括最後決戰之時,白起出奇兵插到敵後搶佔的,不是趙“西壘壁”,而是橫亙於長平古戰場最東北的百里石長城(由高平、長子交界處的丹朱嶺迤東南直至壺關、陵川交界處的馬鞍壑)背後一線。白起之所以遣奇兵至此,旨在阻絕趙軍可能來自邯鄲方面的一切援兵和糧芻輜重補給,斯處蓋與初戰之時王齕所奪廉頗趙“西壘壁”亦無涉。其三,張習孔先生等以秦軍搶佔的趙西壘壁在今“高平縣北的韓王山高地”(《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前文已述其詳,秦之攻佔趙西壘壁,時當長平之戰初,趙西壘壁指當時趙軍最西的空倉嶺防線。而韓王山當今高平北與丹河東,屬趙軍丹河防線的縱深陣地,是趙軍的東線,——秦趙最後決戰的地方,遠非三年初戰之時趙軍的西線,這裡自不能稱趙“西壘壁”。其四,張文達、維民先生以長平之役初戰,歷述馮亭“遂棄上黨,引殘軍及難民逃往趙國。至長平關(今山西省高平縣西北),才遇到趙國大將廉頗帶領的馳援上黨的二十萬趙軍。但因上黨已失,秦趙兩國軍隊對峙於長平關一線”(《中國曆代軍事人物傳略·白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云云。此蓋於史實與上古文獻記載不合,於地理則與是役之初秦趙遭遇於趙軍陣地西線(西壘壁)——空倉嶺地區亦不合。


3、突破趙的天險空倉嶺及其防衛集群王齕,攻佔了其接應和補給基地——四山環衛、三水匯流的完固要塞光狼城,東進丹河的障礙掃除殆盡,一鼓作氣進抵丹河西岸一線,遂形成隔河與趙相峙的態勢。從趙軍方面看,極富實戰經驗而老謀深算的廉頗,或可遭遇中摸透了秦軍戰力不可與之正面硬拼,或可出於保存實力以伺機後發制敵,再未經組織抵抗就撤回丹河東岸沿山一線,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為依託,全力加固丹河防線。廉頗在丹東不獨有水寬谷深的丹河可憑,更有大糧山、韓王山兩大制高點,可鳥瞰數十里丹河兩岸,敵我動靜,如指囊中。至此,“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就這樣,他充分利用佔據的有利地勢,固守陣腳,以不變應萬變,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戰的王齕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跨越丹河一步——從文獻記載秦軍攻取二鄣城、奪西壘壁後,再無任何陣地易手的記載看,足以說明這種現象。戰局呈現一種不分勝負的膠著狀態。魏晉北朝時期,《上黨記》、《水經注》的作者在當地尚能看到的“(長平)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許裡,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水經·沁水注》),正是這種狀態真實生動的寫照。

4、在老馬嶺“詭運置倉” 秦軍遠道而來,糧芻輜重補給維艱,又有好戰嗜殺所謂“虎狼之國”之名,在上黨可謂“失道寡助”;趙軍則以逸待勞,補給可源源而來,又有上黨吏民的全力支持與合作。這就決定了秦軍利於速戰速決,趙則利於持久之戰,而所以“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者,正是這種戰略戰術利害的客觀反映。強秦弱趙之所以有數年相峙局面的出現,則是廉頗戰略思想、軍事藝術遠勝於王齕的客觀反映。上述難分難解的戰局倘若長此下去,顯然將越來越向有利於趙而不利於秦的方向傾斜,秦軍在老馬嶺“詭運置倉”(明萬曆三十四年《空倉嶺建城記》碑),又是這種傾斜日益嚴重的客觀反映。其實,戰局形勢不可能長此停留在一個水平線上,要麼按著廉頗的戰略思想繼續發展下去,相機反攻,擊潰或消滅秦軍;要麼中生變故,或趙廷自相掣肘,或來自秦廷對策,致形勢向相反方向發展。其結果是,後一種情況的兩種現象都發生了,年少輕躁而軍事知識至多是聊勝於無的趙孝成王,以廉頗以逸待勞、後發制敵的戰略為“不敢戰”,“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幹金於趙為反間,……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同時“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更“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如此,廉頗的事業既不得善終,形勢由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成持重的廉頗為主將的趙軍,對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王齕為主將的秦軍,一變而為由以年輕氣盛、輕慮淺謀、缺乏實戰經驗的趙括為主將的趙軍,對以久經沙場、富謀多智、老年持重的白起為主將的秦軍。從此,弱趙與強秦三年僵局、平衡終於被打破,戰局向著利於秦而不利於趙的方向急轉直下。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主力配置在縱深構築袋形陣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敵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軍。8月,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早有準備,壁壘堅固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秦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親臨河內督戰,徵發十五歲以上男丁從軍,賞賜民爵一級,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注:史籍記載,白起以二萬五千人斷絕趙軍後路,五千騎分割趙軍,而後以輕兵猛攻,迫使趙軍陷入死地)。

到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白起擂鼓臺(洛陽龍門)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白起與人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全部坑殺,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2],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後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託他向魏王發兵救趙,於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於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的過早滅亡。

戰國名將  白起

楚襄王六年,秦國以白起為將攻韓伊闕(又名龍門,在今河南洛陽市白起南),眉縣白起故里碑斬殺韓軍24萬。秦昭王並寫信給楚王,要率領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襄王只得同秦講和,並從秦國娶秦女為婦。以後的十四年、十五年襄王都與秦昭王相會,表示服於秦。楚襄王十八年,楚國有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王聽說後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

楚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經他這一激,於是派使臣往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到這一消息,當然是不滿的,於是決心給楚國更大的打擊。楚襄王十九年,秦起兵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二十年秦將白起攻佔楚鄢(今湖北宜城東南)、西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北)。二十一年,白起攻佔楚國都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楚軍潰不成軍,於是退到陳(今河南淮陽),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襄王二十一年,秦攻佔楚國巫、黔中郡。

楚王遷都到陳後,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餘萬人,向西雖然奪回了被秦佔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

經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後,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後被秦滅亡。

白起之死: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後,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

可是秦國罷兵後,趙國不但不願意獻城反而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卻不懂得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於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卒多有傷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為此次必難成功,遂託病不行。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兩萬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臨白府對白起說:“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已看出殘局無法收拾,坦誠勸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戰機。昭王不聽,反認為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於是

白起雕像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並強令他遷出咸陽。

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處),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引劍自殺。時為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齕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

戰國名將  白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