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苗尾村:用产业治“穷病”

“我爱那如此温柔的驴子,它还载着穷人们,和装满燕麦的袋子……”这是法国诗人耶麦的一首诗,也是云龙县苗尾乡苗尾村村主任杨建锋的真实写照。这些年,他带领群众发展养驴脱贫致富。

杨建锋,曾经是乡村医生,在走遍家家户户后,他深感制约群众发展的不仅是“身病”,而是“穷病”。用他自己的话说:“由于贫穷,很多群众只能是小病拖,大病磨,患了绝症全家饿。”因此,致富才是群众真正治疗“穷病”的“特效药”。

云龙县苗尾村:用产业治“穷病”

杨建锋丹坞箐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的驴

2016年,电影《驴得水》的热映,让“驴”这个字眼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再加上云龙县“八三街”“九三街”特有的传统美食 “全驴宴”,彻底坚定了他养驴致富的想法。

2017年4月10日,杨建锋注册了“丹坞箐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从千里之外的山东运送86头毛驴到苗尾村。为降低贫困群众准入门槛,在已建立的“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运行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赊驴”和“送驴还驹”相结合的模式,鼓励群众托管代养,待毛驴育肥后合作社以市场保底价活畜称重回购、冲抵农户借款,实现滚动发展。既提高了农户散养的质量和标准,又解决了群众资金困难的问题,降低了养殖风险和压力,也大大增强了贫困户自觉融入市场的发展能力。

“往年每到秋收,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稻草、谷草、干草等‘农废料’不能扔又不能烧,可让我们头疼了。现在好了,把这些送到合作社,还能换钱,给我们400元一吨的价格,我这次卖了1600元呢。”安艳雄高兴地说。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将草料秸秆等变废为宝,增加资产性收入,仅此一项全村每年预计增收280万元。此外,还成功探索出一条“粮—草—畜—肥—田”的循环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就地、有效的利用秸秆资源外,还将产生的丰富有机肥还田,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土地污染,促进种植、养殖业循环互补,从而达到了农畜联动、草畜结合的目的。

云龙县苗尾村:用产业治“穷病”

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的驴

说到驴的广阔市场时,杨建锋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现在市场上以驴肉、驴奶、驴皮为原料的阿胶产品,其营养和药用价值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驴每12个月繁殖一次,一头驴所产生的利润一年至少可达3000元左右,比较可观,目前已带动全村80多户共同发展。

目前,苗尾村毛驴、肉牛、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以合作社+家庭牧场模式已成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主引擎。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尹涵 毛廷沛 杨学禹 摄影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