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如何介绍学术报告人

文/马军

学术会议:如何介绍学术报告人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级部门给科研领域的经费支持越来越多,步入科研领域的人以及科研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在反对唯论文的形势下,学术会议和论坛交流是一种最有效的成果分享方式,毕竟专利申请、期刊论文发表和成果奖申报都具有周期性。学位点考核和建设都有一项指标量化,那就是国际和国内同行交流。因此,除了专业学会组织的公开学术活动,只要经费充足,多数研究人员都可以自行组织一定规模的的同行来进行现场交流。仔细观察这几年学术圈的学术会议,全国性的会议和学科性的会议规模越来越大,除了主办方出一些赞助费,通过参会者缴纳一定会议注册费来维持会议费用支出成为主要模式。对于小范围的论坛则基本豁免注册费,由承办方和发起者的单位来承办会议场地费和资料费等费用。

对于全国性的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人,小范围学术论坛的演讲者,以及定向邀请的学术报告人都要面临一个介绍报告人学术业绩问题。

如果报告人是院士或者长江杰青,实际上一般无需再介绍具体学术成绩了,反正大多数人都信了,这个层次头衔的研究人员代表着国内学术成就最高的层次。实际上作为会议主办方简要介绍报告人具体的学术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哪些理论上实现了突破,在哪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如何引领了一个领域等。

通常在各类学术报告会上,特别是大会报告或者邀请报告,按照惯例都要介绍下报告人的学术领域和学术贡献。一般模式都是先讲报告人的头衔、主持了多少国家科技项目、获得了多少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获得多少授权发明专利、行业和学术领域兼职头衔(学会理事,期刊编辑,审稿人)、在Nature, Science, Cell,PNAS, PhysRevLett, Adv Mat, JACS等期刊发表了多少论文、出版了多少本专著等等。实际上主持人都是偏向介绍这些数字化的东西,而忽略了对报告人具体学术贡献的介绍。最悲催的就是在学术海报和口头介绍报告中的时候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以及让人质疑的信息。如,报告人获得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科研经费,而在行业主流期刊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缺失,甚至普通SCI论文都非常少,另外就是强调报告人发表了几百篇论文而略去介绍报告人在这几百篇论文的贡献,如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比例是多少?代表作基本为非行业领域主流期刊却获得了各种级别的科技奖励,发表了数量巨大的论文却他引非常小。这些不一致的科研数据会让听报告的人对报告人的真正学术贡献产生质疑,如科研经费投入那么大而科研产出那么小,是否有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嫌疑?论文数量非常多而他引很小是否有灌水嫌疑?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于付费出版社的期刊是否也存在浪费国家科研经费的嫌疑。

介绍学术报告人也是一个技术活,邀请专家来做学术交流需谨慎。最好在学术报告的海报上简介报告人具体的学术贡献,如本领域理论突破,方法突破,技术突破等,太量化的数字或头衔可能会引发质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