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有心裁的“魂魄論”

獨有心裁的“魂魄論”

“魂魄”二字是常說常聽常見的,二者有什麼區別呢?很顯然,沒有區別,我們的祖先是不會造出兩個字來的。

一直以來,我對此二字是含混地理解的,也就是囫圇吞棗的,從來沒有叫真地加以辨析過。今天,讀魯迅先生的《學界的三魂》,就叫真了一次,獲得了一個比較性質的明白:魂,是指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的精神;魄,是指依附人的形體而呈現的精神。由之,對魯迅先生在這篇雜文中批判章士釗的話語“只是代表官魂的還不是章士釗,因為上頭還有‘減膳’執政在,他至多不過做了一個官魄”,就有了“高分辨率”的理解與把握了——何謂“官魂”,何謂“官魄”,就不再是囫圇吞棗了。換言之,恰是魯迅先生在“概念”上的精準運用,啟迪了我在閱讀魯迅著作時,字字都要“計較”清楚,獲得真明白,不留任何一點不明白、不清楚。

魯迅先生這篇《學界的三魂》雜文,實質是“微縮版”的“中國魂”的論談,他的著名箴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就出自這個篇章。從這篇雜文的字面與當年的針對性來看,是對章士釗者流的尖銳準確嘲諷,但在今天來看,則是一篇短小的“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的精湛篇章,其中一些語句中的思想,是極具而今的現實批判價值和重要教益的。因此,我們不妨拿出來作一番富有心靈的鑑賞。

“中國人的官癮實在深,……那靈魂就在做官,——行官勢,擺官腔,打官話。”這樣的精闢總結,魯迅先生是由“漢重孝廉”到“清重帖括”的歷史分析中而來的,不是自己的杜撰。在今天呢?反對官僚主義、現實主義的過程中,怕是這樣的“景象”還是不乏存在的吧?

“受了官的恩惠時候則豔羨官僚,受了官的剝削時候便同情匪類。但這也是人情之常;倘使連這一點反抗心都沒有,豈不就成為萬劫不復的奴才了?”這話,也是十分值得今天思忖的。特別是“豔羨官僚、同情匪類”那句話,不是和今天人們常說的“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否還是“奴才心理”重了一點?真正的“反抗心”缺乏了一些?

“學界的三魂”是什麼呢?亦即“中國的國魂”中都有什麼?魯迅先生指出:“中國的國魂裡大概總有兩種魂:官魂和匪魂。”“‘民魂’是國魂的第三種。”“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就是魯迅先生在《學界的三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立場。

魯迅先生是被譽為“民族魂”的。我想,當年魯迅先生去世時,為魯迅先生覆蓋和高舉“民族魂”旗幟的人,是真正讀懂或懂得魯迅的人。今天的人們呢?

獨有心裁的“魂魄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