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元四大家之首,他开创中医学“寒凉派”,奠定中医养生基础刘守真,古城留下800年神医传说

□本报记者 邸志永

城区东南,古老的府河与护城河交汇之处,一座小庙如同乡愁,刻录在很多老保定的记忆里。

走进保定中医院东院,古香古色的刘守庙就呈现在眼前。昔日烟雾笼罩的香火池,早已不见踪迹,让这里略显冷清。不过,清代提督唐立业重修庙宇时栽下的国槐,粗壮挺拔枝繁叶碧,在黄叶飘零的初冬,尤为显眼。

提及刘守庙,很多老保定人都会滔滔不绝。然而提及刘完素,大部人都会一脸茫然:这个人是谁啊?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靠医术在保定留下800年神医传说。

烽火年代守正创新,开创中医“寒凉派”

在供奉刘完素雕像的正殿内,河北省名中医李丽萍告诉记者,刘完素生活的年代,正值宋金对峙,烽烟四起下,哀鸿遍野,瘟疫流行。当时,医学界运气之学蔚然成风,医生习惯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自己进行辨证处方,治疗效果难以保障。守正创新的刘完素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运气,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疾病,因此,医生在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灵活机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北方环境,结合临床实践,刘完素在仔细研究了《黄帝内经》后,结合北方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写了《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详细地阐释了五运六气盛衰之理,并首次提出“火热论”理论及治疗措施,奠定了中医温病学说的基础,成为“寒凉派”的创始人。

金元四大家之首,奠定中医养生基础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中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期,形成了医学流派“四大家”,即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争鸣的局面。不过,同为金元四大家,攻邪派的鼻祖张从正,是刘完素的弟子。滋阴派的鼻祖朱丹溪,是刘完素的第三代弟子。金元大家除李杲外,多为刘完素的门人,可见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对于养生,刘完素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人乃纯阳之体,而油脂细粮乃生热之物。故健者食之病也。病者食之甚也。”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人不要吃入高脂肪、高淀粉的食物。这个观点为后世的养生之道奠定了基础。刘完素九世孙刘纯将其养生之道发扬光大,总结出“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

刘完素医术高超,传到了朝廷中,金章宗为了笼络人心,先后3次请他到朝中为御医。然而,为救助更多百姓,刘完素拒绝了厚禄。金章宗无奈,便赐给了他一个“高尚先生”的名号。至今,正殿内仍有这则传说的壁画。

开棺施针救两命,刘守庙几经重建

虽然出生于河间,但刘完素多在保定一带行医。《保定文化资源概览》记载,一次刘完素在路上见到一家人正在发丧,得知是产妇难产致死。可他见到棺中有鲜血淌出,便令人放下棺材,马上开棺诊治。几针之后,产妇不但苏醒,还顺利产下胎儿。家属忙跪地叩首,视之如神仙下凡。此后,被救妇人一家将府河北岸的菜园让刘完素定居,即今刘守庙一带。

按照今刘守庙内记载,刘完素约生于1128年,卒于1214年。在他死后,明太祖朱元璋追封他为“惠济元医”“广济侯”,并在保定建庙宇供奉其牌位。随着人们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刘完素生日)集中祭拜,久而久之形成了庙会。

清同治十三年(1875年),提督唐立业募捐,重修刘守庙。清光绪七年(1882年),赵姓善人在原址重修刘守庙,并从北京迎回金身塑像。民国十二年(1923年),曹锟重修刘守庙。1984年,在国家卫生部和保定市领导支持下,刘守庙原址原貌重修,并建立守真中医门诊部,这才有了后来的保定中医院。

“1988年,全国刘守真学术思想研讨会第一届活动在咱们保定召开,来的嘉宾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董建华院士、国医大师颜正华等人。”张会琴称,这些人每一位都是中医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只因“刘守真”三个字,都来到了保定。

至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张会琴都会带着中医院全院的年轻医护人员,祭拜刘完素,让其“高尚医德”和“救死扶伤”的精神,代代相传。

■相关链接

1984年,原址原貌重修刘守庙正殿、东西配殿,并于正殿重塑刘完素雕像,配殿收藏了大量中医药书籍、中药材样品、历代中医药名家画像事迹。1992年,中医院在正殿后方修建了后殿,并建成保定市中医药博物馆,展示着各种中药器具,以及中医药发展历程的资料。

2006年,为丰富河北中医文化底蕴,保护中医药学文化遗产,保定中医院在刘守庙基础上,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集守真纪念馆、刘完素学术思想研究会、中医名家活动站等为一体的首批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近年来,接待参观学习的海内外人士10万余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