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遊人如織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繪製在陶園街上喜聞樂見的傳說,為當地增添了諸多歷史文化色彩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農家樂裡的小園林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繪就什川的美好願景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一樹梨花

梨園 延續著的盛景與遺憾

世界第一古梨園

人間四月盡芳菲。每年4月 10日至五一勞動節,是蘭州著名花事——什川梨花盛開之時。萬畝梨園花開似雪,氣勢如雲,蔚為壯觀。來自蘭州乃至青海、寧夏等地的數十萬遊客會如約而至,觀賞這黃河之濱春天最美的景緻。

但是今年,什川古梨園景區在梨花蓓蕾初綻時,卻遇上了似乎難以避免的尷尬。本來是一場春天最美的花事,卻讓成千上萬的遊客乘興而來,抱憾而歸。而對當地村民和政府,以及那些經營農家樂的果農們而言,這一年一度梨花盛會,實在有些應接不暇,不由得湧起諸多憾意。

遊人如織

2020年4月4日,什川梨園百年古樹上梨花剛剛打苞,這在當地果農眼裡,才是果花“甩鈴鐺兒”(含苞欲放)之時,要說梨花最好看,那得果花“放圓”才美。辛勤伺弄梨樹,與古梨朝夕相伴的果農知道這個時間點,4月10日之後,果花兒開得最美!

或許是受新冠疫情防控的影響,在家久待的人們實在憋不住了!或許是鹽什公路全線通車,從蘭州雁白橋到什川,僅需十五分鐘左右時間,交通前所未有的便利。大量的蘭州市民湧向什川,去擁抱這難得的春天氣息,去感受漫天梨花的芬芳。

4月4日,上午10點多,絡繹不絕的車輛就從什川梨花橋堵到了七八公里外的打磨溝。新修的雙向六車道的鹽什公路上,滿路的“甲殼蟲”排起長龍,半天挪動不了幾米。目睹此景的什川鎮村民魏永波拍下大堵車場景的小視頻上傳至抖音,並寫下了這樣一段話:“疫情尚未結束,各位還需謹慎,什川就不要去了,堵車!”在長長的車流中,每年都會來蘭州看梨花的安徽的溫先生,當天在鹽什公路上堵了兩個多小時,都能站在什川吊橋頭隔岸觀花了,可就因為無法驅車近前,只好打道回府,返回蘭州。

這樣遊客蜂擁而至的情況其實已不是一年兩年了。2018年,有關部門公佈的什川古梨園單日到訪量曾達到七萬人之多。大量遊客進入什川賞梨花,使承載能力有限的什川古鎮捉襟見肘,難以接待。

著實遺憾

在疫情防控漸趨好轉和復工復產的大背景下,全國各地到處都在迅速恢復旅遊業,數不清的旅遊景點各呈其釆,各出奇招吸引遊客。但對什川古梨園景區來說,異常火爆的遊客數量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得不採取措施限制客流。4月10日,什川古梨園景區發佈消息,遊客到什川賞梨花實行網上預約,每日限客10000名。遊客可憑預約二維碼進入景區。與此同時,什川古梨園管委會發出古梨園文明旅遊倡議,倡導文明旅遊,保護古梨樹,莫要攀登古樹、折花枝、到農民耕地踩踏、園內禁止燒烤,亂扔垃圾……什川古梨園舉辦梨花節已經有十六年曆史,預約旅遊這還是第一次。預約傳遞出這樣的信號:景區管理日趨規範,保護古梨園的生態環境更為重要。

但是在推出預約制之後,什川古梨園景區遊客並沒有減少,大堵車依然如故,面對浩浩蕩蕩的人群車流,進入什川的唯一車輛通道——梨花橋上車輛人流水洩不通,景區管理者有限的人力難以阻擋遊客的盛情。古梨園內,停滿了各種汽車,什川十字大街,上車街等主幹道人車為患,一時間古梨園景區進出都很困難,以至於當地村民都不願上街去。4月12日,什川古梨園景區管委會再次發佈通知,外來禁止車輛進入景區,景區外圍大奔頭設停車場,遊客乘擺渡車進入景區。

大量遊客到什川賞花,他們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緻,但是這樣美好的春天的約定,卻因為諸多因素導致遊客和古梨園都不能“兩情相悅”,著實令所有人都非常遺憾。

碰“天花板”

從預約限量到禁止車輛進入景區,這些舉措無疑是向科學規範管理什川古梨園景區邁出了重要一步。但不得不承認,這些措施顯現出的匆忙和力有不逮對當地政府而言肯定是不滿意的:一是實行了網約,但缺少配套的軟硬件設施和管理,人流沒有“約”住;二是大奔頭停車場為臨時徵用地塊,離古梨園景區較遠,雖有暫借的501公交車作為擺渡車將遊客轉運至什川吊橋橋頭,但遊客進入景區後步行路程較遠,進入梨園深處不方便。如果有小型電瓶車往返於梨園間,遊客會更滿意;三是政府提倡文明健康遊梨園,但梨園缺少管理及導遊人員,不能很好維持秩序,為遊客提供滿意服務。

如果說政府的不滿意是想把什川的事辦得更好但確實力量有限,那梨園農家樂經營者的不滿意則在於一年掙錢的機會只有梨花開的這個把月,旅遊客流缺乏持續性。

看起來什川的農家樂、茶園子在藉著古梨園的名聲已經開了上百家,但一年下來,靠這個掙到錢的沒有幾家。而對於沒有開茶園辦農家樂的大部分村民而言,一場梨花盛會,十數萬遊客在大半月時間內密集湧來,造成的耕地被踩踏,生產生活受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不少農民花開時只好守在自家果樹下,目的是阻止在梨園亂跑的遊客踩了莊稼。

客流缺乏持續性的原因很多,根本的問題是什川古梨園至今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文化包裝,旅遊景點的整合不夠,一年四季都可以講的梨園故事沒有成型。有著梨苑花光盛景的什川萬畝古梨園無疑是個“金飯碗”,兩萬多什川群眾抱著這個“金飯碗”,卻似乎在鄉村振興和開發文旅產業上碰到了“天花板”,癥結何在?值得好好梳理一下。

保護開發

上世紀八十年代,什川古梨園保存十分完好,當地基本保留著原始的古法種植模式。分田到戶之後,梨園也被條塊分隔,不少進行流轉,變身為一家家的農家樂。什川古梨園的原始生態和古法種植模式受到了極大挑戰。特別是城鎮化背景下,許多年青人進城一去不返,梨園的古法種植和“天把式”技藝難以傳承,品質老化,古梨樹缺乏管理情況十分嚴重。

近年來,什川古鎮的開發可說是如火如荼。靠近黃河邊開發了房地產項目。古梨園裡,旅遊度假村大興土木,各種休閒茶園和農家樂也在梨園內就景建房,低水平的旅遊開發項目,讓原本連片的梨園被鐵絲網分割成片,不少古梨樹因為梨園建房被砍伐或者被圈在高牆之中,一段時間內破壞情況非常嚴重,對什川古梨園長遠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

針對缺乏規劃和保護的狀況,2018年12月,甘肅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批准,《蘭州市什川古梨園保護條例》正式頒佈,2019年1月1日實施。保護條例的出臺使什川古梨園步入法制化保護軌道。

《蘭州市什川古梨園保護條例》的實施為什川古梨園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但什川古梨園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和難題如何破解,亟待社會各方的積極努力,在對什川古梨園的價值有充分的認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發展定位,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在開發利用上,更應該不忘初心,以人為本,始終把兩萬多什川的群眾作為保護與開發的主人翁。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魏著新/文 呂晟君 張萬宏/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