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你而言,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呢?

明天会更好5523


“读书真的能回答我的困惑吗?”

这个诉求从一开始就错了。

记得当初读研究生,刚开学第一周,老师们都还有些害羞,课上略显生分的做了课程简介。

然后在下课时,却都没有丝毫见外,三门课一共布置了二十来本要读的书,一周后当堂抽查。接到书单的那一刻,同学们面面相觑,回应的也都是难以置信的眼神。

当时我就被英国人那种表面礼貌,实则凶残的特质惊呆了。想起学校图书馆里免费提供满地的沙发垫,第一反应是现在退学,学费还能退吗?后来毕业,我还没有失明,实属侥幸。

其实文科读研的朋友们应该都懂,导师名气越大,能顾及你的时间就越少,进去之后基本就是靠“无法毕业”的恐惧来推着你自己挣扎。老师日常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扔给你一个书单,然后检查你有没有认真读。

即使是这样,当初书单里的书也没能全部看完。到了今天还能复述主要内容的,更是只有寥寥几本。

那些书对我根本没有“知识和真相”的价值,实际上,当时考试的大部分知识,我这辈子都不会再用第二次,完全白学。

但是,那段时间的阅读经历让我感激至今。

上了十几年学,自认为还算是“会学习”。但是,在经历过读研期间那种高强度的阅读之后,我才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知识的入口,掌握了两项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把握脉络的能力。

如果现在我想弄清一个问题或者学习一个技能,我可以很轻松就找到相关信息,分辨信息的质量,然后迅速把握脉络,提取我所需要的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课本很薄,内容扎实,国家重视教育,教材都交给最好的老师悉心编写。但是毕业后,就再也不会有人像这样,把果子摘好洗净供你享用。课本以外的知识粗糙而野蛮,像原始森林一样包罗万物却又神秘可怕。想要在这种野生环境中建立“知识入口”,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高强度的阅读,过程痛苦,令人厌烦,就像健身房不停给你上重量的私教。

但是,当某天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建立了这个入口时,简直自信的有些膨胀。那种感觉,以前只有在我偶然发现美貌的功效时,体验过一次。

在我知识范围以外的东西不再让我慌张无措——也许灯光外的世界仍然是黑的,但是一旦有需要,我知道自己有办法找到通达的路。这种感觉就像进草丛之前捏着一个跳刀/闪现CD,没插眼我也不慌。

这才是阅读最现实的价值。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是跟随作者思想轨迹的过程,当你跟着不同的作者一遍一遍走过这条轨迹,不需要多久你就能分辨轨迹是否顺畅,进而依稀摸到其中的共通之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你能摸到的东西越来越粗壮,最终就能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再往后,探寻新轨迹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我很赞同京东图书这个视频里的一个观点“读书不一定能给你答案,但是能帮你找到方向”。

在找寻方向的过程中,书里最终的结论,故事本身的内容,都会在记忆中慢慢模糊。

然而,那条你自己一步步走出的小径,只会随着时间不断冲刷越发清晰。


正午十二点


读书最大的意义就是精神食粮,坚持阅读会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躲避喧嚣繁杂,淡泊事无所求,常常以书为伴,消磨闲暇时光,感受这些益处:

一、沉积静心。生活纷繁复杂,独自沉静深思,某些交往毫无意义,不必浪费时间应付虚浮之事。自行远离势利,让心安静沉淀,继而潜心读书,得失淡然,摸平浮躁,还心灵一片净土。

二、陶冶情操。努力多读一些书籍,不断扩展知识面,提升认知能力,增添生活情趣。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拓宽胸襟,倍感知识熏陶。更能增强素质,吸聚智慧,丰盈内涵,提高思想境界。

三、精神享乐。优秀文学作品,作者匠心潜移默化,精神得以支撑,灵魂得到慰藉,细品佳作其乐无穷,尤如不竭源泉,滋养生命活力。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就是精神养料。

四、致力创作。立志将阅读形成生活的常态,尽量边学边写,记载所见所闻,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感悟构思创作,即便未能见诸报刊,悠闲时候自己欣赏,重在历练文学水平。

五、追逐梦想。寄托内心的向往和追求,倚文而生,煮字充饥。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或许自然而然有美梦成真的一天。


幽悠


读书能让人长知识,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辩别是非、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推进社会不断前进,各种发明和高科技,日新月异,

没有知识什么幸福生活和美好愿望都无从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