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私立學校越來越多,及其對教育公平的影響?

萬事萬物始於心


私立學校越來越多,是市場需求造就的結果。因為中國幾十年獨生子女的政策,讓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即使現在二胎政策放開,可很多富人仍然有條件把孩子都送去私立甚至貴族學校上學。一方面是他們能夠負擔昂貴的學費,另一方面,私立學校多數都是寄宿制,家長把孩子送去,自己就"省心"很多。所以,私立學校的性質,更傾向於"服務"化。既然能"舒適"得養育孩子,那麼有條件的家長肯定就不會吝嗇錢財了。既然有利可圖,自然私立學校就能在近些年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很多。所以說它是市場需求的結果,而非教育本身的必須品。

私立學校從根本上,並不能影響教育的公平性。我國的私立學校,主要都是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以幼兒園和中小學為主。有規模大點的私立學校也會有高中部,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貫制。私立的大學,也是有的。但數量並不多,最主要的是質量都不行。很多都是依託著名大學建立起來的分校,師資等各方面與公立大學都相差甚遠。而且私立大學的招收錄取分數線也普遍較低,大多屬於三本或者專科行列。大多都是公立學校考不上的孩子才會去選擇私立大學。而大學教育是一個人接受的最高等的教育。它直接決定一個人接下來的職業選擇和人生走向。這一點,國內和國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像美國的哈佛大學就是私立大學,而且學費很貴。而我們國家的好大學,都是公立的,學費也往往較低。

不得不說,這一點還是要感謝我們國家的。中國的高考政策,可以說是保證我們教育公平的最底線。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能通過高考上好大學。在高考面前,沒有貧窮富貴之分,沒有三六九等之分。正是高考才讓那些窮人家的孩子有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只能說,在高考前接受的教育,無論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都是屬於朝高考奮鬥的過程。就像無論人吃山珍海味還是五穀雜糧,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身體健康。只要高考這個"身體健康指標"不變,"山珍海味"的私立學校也好,"五穀雜糧"的公立學校也罷,不過都是人們因經濟條件不同而做出的不同選擇罷了。它並不能影響教育的公平性。



張若水


昨天剛有一問題,談到私立學校,多年來,與幾個私立學校有聯繫,觀察20多年,發現私立學校的幾個優勢,公立學校無法比:1、體制相對自由、靈活。2、校長從原公立學校髙薪聘請,或是公立學校退休名校長。3、用較高工資,從各校尤其是邊遠學校,招來各科名師。4、學生住校學習,節省大量時間,晚自修、早鍛練。5、學校有較好的福利,比如早.中.晚免費歺,如雙職工在校,子女也可免費。解決了老師後顧之憂。

當然教學質量是必須保證的,否則⋯

私立學校通常是小學、初中。在小升初與中考中,私立學校優勢盡現,良性循環由此形成。

大量的成功人士,重視子女教育,又無時間管理教育,化費較高學費卻是不成問題。久而久之,私立學校的生源,是公立學校無法比擬的。

我歷來認為:生源是學校教學質量之本。長此以往,公立學校怎麼和私立學校競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只能在公立學校就學,教育公平談何容易。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公校和私校的終點是不一樣的,公校終點是高考,而私校終點是申請入校。

至於你說的高考公平,高考制度要的是是平等,而不是公平。

這個問題的根本是高考和申請入校的區別

大部分人真的應該感謝中國的高考制度,

每個中國人可以不分階級,不分貧富均擁有一次獲得頂級教育的權利。

在我看來,這是古代科舉制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國家政府代替了當年的鄉紳,成為廣大學子最堅強的後盾。

潛移默化地讓所有人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同時高考對於中國富人家的孩子真的是不公平,以單次考試這種方差極大的方式錄取,完全無視考綱外的綜合能力,另外中國大學對學生的補助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想想你的住宿費吧,有錢本應接受更好的教育,然而在中國花錢買不到,那麼他們以另一種方式尋求自己的公平,去國外花錢買更好的教育。

最後我想說的是,其實是中國的學子無論在哪兒都已經很優秀了,只是沒有足夠的土壤和資源讓大家成長。而導致了所謂的喪文化和佛系文化。留學對於大部分還算聰明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且越早出國,槓桿效應越大。比如無論在哪,都是本科生嫌棄學校裡的研究生質量,在國內讀出來的學生,單論智商,還真不一定是誰比誰強,畢竟我舉了很多例子,如果一個高考還算優秀的人來讀海本,基本上是碾壓。但鄙視鏈總歸是有內因的,這個內因已經不在個人能力上,而是在社會階級上的,整體而言是越早出國家庭條件越好,而家庭資源的合理傾斜也給很多人更多的機會。

如果你是國內的一名學生,我希望你自信一些,其實你很好,如果你是一名海外讀書的學生,我覺得大家不要再抱怨環境和歧視等,其實你已經獲得了比國內同學多很多的機會。

這個世界,同樣是工作八小時每天,有人日進斗金,有人月薪6000。智力上的差距有那麼幾何倍數的大嗎?並沒有,選擇比努力重要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