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第三計

第三計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用在軍事上,就是利用矛盾、反間、離間等謀略,巧妙地借用別國的力量來擊敗敵人的謀略,而自己卻不會受到損失。這個“刀”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種事物或一種勢力。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在軍事上,主要體現了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以達到取勝的目的。此計在使用上也沒有固定的形式,要因地、因事、因時、因勢來“借刀”。

古時有名的戰例有:曹操借孫權殺關羽、鄭桓公借刀誅鄶臣等。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損卦》推演而得的(損卦》裡說: “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充滿了辯證思想。

敵已明,友未定0,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按語】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命,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鮮之以雞貓,若裡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韓非子·內儲說下》)。

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襄,曹欲徒都,懿及蔣濟說曹曰: “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圖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長短經·格形》)。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結置者,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一時可以同盟而借力的人或國家。“敵已明,友未定”,意思是說敵人已經明確,但盟友尚持待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註釋】

②以《損》推演:《損》即指《易經·損卦》, (損卦)雲:“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做往。”平,信用。元,大。貞,正。意謂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彖》辭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意謂《損卦》是損減下面而增益上面,它是上面推行的道理,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推演,推斷,演繹。

【譯文】

敵方的情況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還不穩定,要誘導盟友去消滅敵人,自己不用出實力,這就是根據《損卦》“損下益上”的道理推演出來的謀略。

【按語譯文】敵人已經顯露出來,另一股勢力正在發展,而且將有所行動,這時便應藉此勢力來摧受敵人。比如,鄭桓公將要表擊鄰國,先將鄰國的豪傑、良臣、辨智、英勇果敢之士的名單列出,公開張貼布告,說要選擇鄰國的良田贈送給他們,封給他們各種名稱的官爵也寫清楚,並在城郊設起祭壇,把名單埋在地下,用公雞、公豬作祭品,裝作盟誓的樣子。鄰國國君就會以為國內這些豪傑、良臣要勾結鄭國,便按照鄭桓公公佈的名單把他們一個個殺掉了。桓公看到鄰國豪傑、良臣都已除盡,便馬上攻打鄰國,並佔領了鄰國。(見《韓非子·內儲說下》)

又如諸葛亮與吳國結盟,共同擾拒載國,當關用睡斑我國屬地襄陽、樊城時,曹操想醜都,司馬越和落濟動說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來虛,但內心裡卻顧則根深,美羽得志,孫權內心是不甘願的。因此,可以派人照離務文身後勸說他,並答應割讓江甫的土地封結他,這樣,要城的包圍就會自然解開。”曹操聽從了司馬戴和得遊的計,關羽終於兵敗麥城,束手被擒了,(見(長短經,格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