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8年级班主任佘艳正在“智慧课堂”后台查询学生的课堂数据,屏幕上的“课堂社交关系图”吸引了她。

这张图初看像极了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图,不过每个相互连接的小点不是城市,而是佘艳班上的每个学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正如通航的城市互相关联,课堂上学生们也不断互动。他们的互动数据在智慧课堂后台由算法生成社交关系图。通过社交关系图,佘艳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社交情况。

对于新入职的佘艳来说,智慧课堂让她成功克服了初为人师的紧张感,从最初的生疏到现今的游刃有余,作为行业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红利。

佘艳的经历只是教育行业变革前的一个缩影。AI、VR、5G、steam……,新技术、新赛道的不断出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被誉为“灵魂工程”的行业正处在十字路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作为世界贫困人口第一大国,中国四亿人口中八成是文盲。

一转眼,70年已经过去。

2020年,全面小康将要实现,教育行业也到了变革前的最后时刻。

屏幕背后的新模式

2018年,《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揭露出了互联网为教育带来的改变,但实际上,那只是变革前的些许波澜。

人工智能所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掀起的风暴虽未至,但早有预兆。

AlphaGo战胜了柯洁,便是变革所吹响的号角。大数据+AI带来了行业职业的重组集中。其表面是AlphaGo战胜了柯洁,背后却是大数据+AI,战胜了个人的知识经验。在被AI战胜以后,依赖个人经验的行业何去何从值得思索。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而教育行业恰恰是极大依赖个人经验的行业。对佘艳来说,哪怕她再有十年的工作经验,她也很难清楚的记得每个同学的知识薄弱点与受欢迎程度,但AI可以

中国教育行业基数庞大,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2.85万人。

主流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过于依赖老师个人教学经验,集体授课犹如工厂填鸭式教育,教育资源难以分配均衡等。Al的出现,将借助屏幕,解决痛点,为教育赋予新的模式。

AI+脑电波分析学生情绪与兴趣,AI+拆分知识点因材施教,AI+语义识别随问随答,不同个体在不同学科的不同环节都可以得到“千人千面”的教育。

“教”与“学”都将迎来变革。

无声处蕴惊雷


与其他行业相比,教育行业受科技的影响始终具有滞后性。

但夏虽未至,蝉已先觉。

2019年暑假,k12网校大战全面爆发。

学而思、猿辅导在腾讯和头条系分别消耗了数亿元广告投放,此前被行业认为最不缺流量的作业帮,也同时在多平台投放了广告。在线教育“三大金主”每一天的广告投放,平均达到1000万人民币。

若干年后回顾这场仗,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投放之疯狂,注定是教育行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网校大战的背后,是教育在资本市场的风靡。

据IT桔子数据统计,2018年整个教育行业新增投资金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全年共新增教育公司248家,截止2018年12月26日,教育行业国内融资共发生581起。

有了“中国家长”的存在,教育和房地产就有了天然的连接点。一贯沉稳的房地产巨头,也早已跑步入场。

据“乐居财经”发布的“教育地产品牌榜”,全国共有超过30家地产公司成立了教育品牌,中国Top10的房地产商均位列其中。

没人相信神话,但没有人能无视财富。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在真金白银面前,教育变革化的进程被无限加速。

除此以外,政府也在新赛道新领域展开政策布局。

2018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安徽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

2019年8月,《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贺信》中提到,强调教育战略政策规划。建议各国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有机配合,通过采取政府全体参与、跨部门整合和多方协作的方式规划教育人工智能政策,建议从终身学习的角度规划并制定与教育政策接轨的全系统教育人工智能战略。

电光已现,只待雷声炸响。

产业化的教育

科技对其他行业的赋能向来简单而粗暴,但对于作为“国之柱石”的教育行业,而这种变革还需要积累、沉淀、规范。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进校APP不得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2019年7月22日,《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为校外线上培训定规矩,也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教育行业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结果不可逆,用户求精不求多、求质不求价。这注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是私人化、数据化、智能化、专一化。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从变革到实际应用,教育行业仍然需要三个维度的转变。

1 由教育行业到智能行业

俞敏洪曾说过:“数据泄露出去以后,如果对方有人才可以迅速在内部催生出一家教育公司,是极有可能将我们这些数据变成他的教育公司的核心引擎和发动机,所以我不敢。”

数据正逐渐成为教育企业的命根子,比生源和师资更重要,变成未来教育龙头的最大护城河和核心竞争优势。服务好数据,才做得好教育。教育行业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底层建设,使基础服务数据化,建立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升级。

2 . 合理规范运用数据

在《隐形帝国》中,国际网络安全专家施奈尔说:“脸书(facebook)只是根据按赞的动作,就可以推测一个人的种族、个性、性向、政治意识形态、感情状态和药物使用情形……”

教育,作为底层的、最根本的文明社会标志,是人塑造自我认同、政治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的重要途经。通过教育数据的精准规范来改变一个人的性情、左右其价值取向,并非天方夜谈。合理规范运用教育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技变革中的教育行业何去何从?

3 . 把握教育的本质

早在1985年,苹果便开启了明日苹果教室项目, 但大部分情况下,“太多的学校只是购买一些‘盒子’,忽视了整个生态,他们认为这些‘盒子’就能改变结果。”苹果前教育副总裁库奇说,“技术应该让我们可以在课堂实现完全不同的事,但极少有学校能够做到。”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科技赋能教育之路上,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植入芯片去学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我们应该意识到那是技术而非教育。

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2016年地方全国生均特殊教育经费支出均值为51347元,北京、天津、上海和西藏的生均经费均超过10万元,而安徽、江西、云南、河南等诸多中西部省份的生均经费都不足4万元,贵州仅为29000元。

70年过去了,用灵魂点亮灵魂的教育行业,在新时代还有很多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