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10w+ 咪蒙們什麼幹不出來

昨兒個,有位朋友分享了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看到這個標題,加上朋友怒氣衝衝的語氣,我就想點進去看看,沒想到文章,已經被刪了。直到今天,很多公眾號發出批判此篇文章的內容,我才知道,咪蒙們又開始作妖了。

還真是為了10w+,什麼都幹得出來。

文章我並沒有看。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類文章,文筆不怎麼樣、案例不怎麼樣,但勝在戳中廣大網友的心。我記得之前,我去面試過一家企業,把自己寫的幾篇爆文,給面試官看。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的,但面試官的一句話潑了我一頭涼水,她說:“你的網感太重了。”

我才知道,在別人眼中,我的文章就是垃圾。那天晚上,我把之前寫的內容翻看了一遍,不禁發出疑問:我為什麼要寫這些東西,它甚至不能說服我。人一旦有這個念頭,寫什麼東西都很沉重,做什麼事都覺得壓力無比。

2018年10月,李詠、金庸先後去世,自媒體又是一次大規模的狂歡。而這背後,是領導跟我們說,“寫!寫了就有流量”;也是同事發朋友圈,“1個小時17萬閱讀量”;更是同行在群裡沾沾自喜,“我們的抗癌茶葉一上午賺了幾萬。”

周邊的環境如此,自己更不用說。為了找素材,我生活裡充斥了負能量,一會哪位姑娘出事了,一會哪家企業惡毒了;為了文章有更好的點擊量,標題怎麼吸引眼球怎麼來;為了有更好的轉發量,內容怎麼戳人心就怎麼來。

心理那關實在過不去了,我決定年後就辭職。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領導辭退了我,可能是我太消極,可能是我沒有追熱點,也可能是我沒有聽他的話。總之,我算是灰溜溜的離開自媒體圈。

但如今,我輕快了許多,走路的腳步也是蹦躂蹦躂的。撇開網上的垃圾言論,週末的時候,前往圖書館,靜靜地看一本書,我發現生活還能如此美好!都市青年的焦慮?不存在的!在這裡,我有朋友,約上一波去放鬆,不知多愉快。

焦慮、迷茫、孤獨,誰都會有,但往往只佔據我們的夜晚時刻,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我們誰不是和同事聊聊天或和朋友聊聊天,或忙於工作,或想著吃什麼,或想著週末去哪,哪有時間有這些情緒。直到一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出現,似乎產生了共鳴,所有負面情緒突然湧上來。

怎麼辦?遠離垃圾文章,多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