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記住基礎知識

歌德曾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像與品德高尚的人對話。”

”這個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使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恐怕我的拙筆也難寫出一二,但還是想和大家交流分享。

“讓學生記住基礎知識”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第八條建議,使我感受頗深。他寫到:“中高年級出現成績和成績不好的真理牢牢地保存在記憶裡,終身不忘。不妨設想一下,一棟要建造的漂亮樓房,地基卻要建立在很不結實的水泥上,灰漿總是要脫落的,磚石不斷下掉;人們每天忙於修補未完工的地方,經常處於房子要倒塌的威脅之下,四至十年級的老師就處於這種境地,他們在建造房屋而地基卻在瓦解。”我讀後不禁感同身受,我們班也有許多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們班一個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一直不好,後來我瞭解到他連拼音字幕也不認識,我就開始讓他減少現在的作業,主要學習漢語拼音,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他學會了,語文成績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說明地基很重要。

作為小學的教師,我們最重要的是打牢學生的基礎知識,要使它非常牢固,以便後來的老師完全不需要考慮基礎知識問題。童年時期的記憶裡是非常靈活的,如果會掌握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得力助手, 學生在頭幾年記住的東西是永遠 也忘不了了。學過的知識要讓學生利用零散時間回顧複習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吃飯的時候,在上課時,堂堂課進行回顧複習,使已記住的知識經常複習和使用。

有些老師也可能會說大部分學生都掌握的情況下,那些困難學生還不會怎麼辦?其實做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學習教材後不是隔三四個月,而是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讓這些特困生回顧複習。並且,30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使蘇霍姆林斯基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不要學生死記硬背,儘量減少學生腦力勞動,那如何減少學生的腦力勞動呢?最有效的閱讀方法就是擴大閱讀,應當讓學生這些學生對周圍世界和現象儘量產生疑問,帶著這些問題來找我們,這是對他們進行智力教育的很重要條件。越是學習困難的學生,越應該多閱讀,學生不懂得越多,他接受知識的能力愈強。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過程中有一位叫小費佳的學生,他對數學的算術題和乘法表比較吃力,他確信這個學生只不過是來不及記住習題的條件,作為條件的基礎事物和現象,來不及在它的意識中形成概念,於是他專門為這些學生製作了習題冊,每道題都有一個吸引人的小故事嗎,絕大多數無需運算,但需要思考和動腦筋,就這樣吸引了這個孩子的興趣,讓他愛上了數學,同時也會學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後來小費羅成了著名的專家----調整車床的技師,對啊,蘇霍姆林斯基從來沒有按照課堂上他未掌握的東西補過一節課,這是為什麼?因為他教會了小費羅閱讀和思考,喚醒了他的思想。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注意了學科之間的連貫性,我們再教學中也應該做到,將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作為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道:“數學老師和語文老師在一節課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到8分鐘”而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才能成為他真正掌握的東西。這不正和我們新課改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嗎?認真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你會發現他的著作很有指導意義,所以同仁們,當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困難時,不妨拿起這本書,你會發現這裡有智慧的金鑰匙,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