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年前有一次去幼兒園接豆豆回家,他一看到我就撲上來說,“媽…媽媽…,我…我…我…能買新……新玩具嗎?”

我以為他是在向我撒嬌要玩具,才開始結結巴巴,但直到回家都一直這麼說話。

我很是奇怪,一問之下,原來豆豆在幼兒園的好朋友童童最近有些口吃,他在有板有眼地模仿童童說話呢。

吃完晚飯,我端了水果到豆豆房間和他聊天。

問他: “豆豆,你覺得這麼說話好聽嗎?”

孩子愛模仿是天性使然,豆豆說班上沒有人這麼說話,他覺得很新奇,也想和大家不一樣。

“童童這麼說話,是不是要很多遍你才能聽清呢?其實他也想和原來一樣,你應該幫幫他。”

其實童童的結巴正是兒童常見的口吃現象,讓我們深入瞭解一下吧。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口吃現象”和“口吃”,兩者看似相近,實則有大不同

其實童童這樣的“口吃現象”在2-7歲的兒童之間很常見,家長們可以放心的是,它並不會延續終身,多數情況下持續一段時間就會自愈。

根據數據統計,每100個學齡前兒童中約有8人會出現口吃,男寶寶和女寶寶產生口吃的比例約為3:1。8人中隨年齡增長而自愈的約有6個,另外1-2人口吃將持續終生。

所以寶寶如若產生口吃現象家長不必太過焦急,應該通過耐心地幫助引導,和孩子一起面對和這個正常的生理現象。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而口吃俗稱結巴,是一種講話不流暢,不自主的語言重複、延長,造成說話困難。

口吃的孩子主要表現是說話節奏不流暢,音量忽大忽小,一句話或詞容易重複或中斷,說話的時候常常因為說話中斷不連續,著急伴有動作,比如跺腳,擺手,擠眼,歪嘴等動作。

這是一種家族病,也可能是因為疾病原因,如身體某些部位受到了傷害,或是語言神經中樞發育不良等等。

兩者的表現都是說話結巴,導致很多家長分不清是哪種情況。如果分不清楚是口吃還是口吃現象,建議儘早帶孩子去看醫生,以免耽誤治療。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口吃現象呢?

造成兒童口吃的原因尚未查明,但已知其中兩個主要的因素,分別是語言障礙心理障礙

語言方面來說:一是孩子還沒有掌握講話的正常節奏和技巧,無法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意思。電影《狼少年》裡,一直和狼群生活在一起的少年對人類語言一竅不通,和牙牙學語的寶寶一樣。

在最初學習人類語言時,也常常因為想表達卻表達不了而產生講話斷斷續續的現象。

二是雖然學習了大量詞彙,但孩子常常想不起來。因為語言累積要早於語言表達,大腦發育也快於語言表達發育。

在語言的發育方面,爸爸媽媽一定要多留意,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而心理方面:醫生表示如果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並不融洽,那麼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而形成口吃現象。

而有了輕微的口吃現象以後,孩子可能會被其他人嘲笑,從而造成孩子更嚴重的心裡排斥,孩子的口吃現象就變成了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很多家長擔心口吃是否能夠治癒呢?

其實很多歷史上的名人都有過口吃的現象。

日本的前首相田中角榮

,不時地嚴重口吃,說話困難,後來他分析了口吃的原因,常到深山大聲聯繫說話和朗誦,並爭取登臺演習,最後克服了口吃,成為著名的演說家。

曾經的美國總統林肯,小時候也有過口吃現象,林肯兒時的夢想是當一名律師,口吃無疑會成為他夢想道路上的攔路虎,為此他每天在海邊苦練演說,最終成為了最擅長演講的總統之一。

這些鮮明的實例都印證了口吃現在是能夠被治癒的。

與其說是治癒,不如說是正確地引導。

千萬不要把孩子定義為口吃患者。美國通用電氣的ceo傑克韋爾奇在小時候也有口吃,他媽媽對他說:你口吃是因為你比別人聰明,想的比別人多。

所以你說不出來。從寶寶小時候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育,能夠避免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減少他們的焦慮,讓他們的自信心受到鼓舞。

這裡運用了心理學的“認知---情緒”

的原理,心理學家查德吉萊特博士說過:許多情感體驗都是源自對現狀錯誤的理解和認識,重要的是,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感覺。

作為家長,應該在孩子認為自己是個口吃患者,並且認為這是自己的錯開始自責,懊悔的時候,消除寶寶的憂慮,耐心的進行引導。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專家也給家長們提出了矯正口吃的幾種有效方法。

一是正確示範法:字正腔圓的說一句話,讓孩子跟著學說,每天練習幾遍,給孩子準備小禮物作為獎勵,提起他的興趣。

二是唱歌朗誦法:這也是很多成功矯正兒時口吃現象的有效辦法,口吃的孩子在唱歌或朗誦課文時,因為語言活動中存在的節奏感,是不會口吃的,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和寶寶一起唱歌、詩朗誦、背兒歌,孩子掌握了語言的節奏後,再引導他用讀課文的速度說話,慢慢地過渡。

三是節拍訓練法:寶寶說話容易結巴時,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說一個字,一字一句緩慢地說。也可以搭配伴奏的音樂聯繫,這樣訓練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寶寶突然“口吃”?家長先別急著貼標籤,弄清原因端正態度是關鍵

除了方法上的引導,家長的態度更為重要。

面對兒童口吃現象,家長要做到不催促,不阻止,不嘲笑。

不催促,在寶寶著急表達卻說得含糊不清的時候,指引他不要產生焦急的情緒,慢慢把意思表達出來。

不阻止,“話都說不好就別說了。”這是我曾親耳聽到一位媽媽面對口吃現象的寶寶說出的話,這樣粗暴的阻止不僅會讓孩子不願意多說話,還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打擊。

不嘲笑,面對寶寶口吃經常發出的“啊”“額”“咦”等滑稽的擬聲詞,家長應該予以鼓勵而不是以此和寶寶開玩笑,陪他們多多練習發聲,這樣方能加快語言的恢復速度。

總的來說,兒童口吃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作為家長,應該使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和寶寶一起走過這段有些崎嶇的成長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