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自從決定關注“自然教育”和“STEAM in Nature”,發現要讀的書實在太多。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特別是想要把所有知識都完全掌握,就更加困難。咬牙堅持了一小段時間,讀書變得有些痛苦時,買來的書便束之高閣了……

還好,最近在《快速閱讀術》受益匪淺,特地認真做了整理以便分享出來,希望幫助到每位親們。

《快速閱讀術》的作者是日本的印南敦史(作家、書評家、編輯),自從在廣受商界人士歡迎的網絡媒體“生活駭客”上撰寫書評以來,他發現了快速閱讀大量書籍的有效方法。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3分鐘時間,GET到關鍵點


為什麼會這樣?大家普遍的觀點無外乎兩個:

一、讀書慢;

二、沒時間;

我們簡單來說:

1.不是我們讀書慢

而是被

“仔細閱讀”束縛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有一句老話這樣說:“讀書要端正,要眼到、心到、口到,讀書要認真仔細閱讀,努力讀書。”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來讀書的?殊不知在作者看來,這是錯誤的觀點。

我們不是讀書慢,而是被“仔細閱讀”束縛。

最重要的誤區只有一個:我要記住書中的內容,所以必須仔細閱讀。

導致我們仔細閱讀的關鍵點是:我們對一次閱讀的期待過高,強調內容的全盤複製記憶。

其實錯了!

讀書的本質並不是“複製100%”的原文。那些努力想通過仔細閱讀就能夠記住的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會淡出我們的記憶。

因此,如果認為“讀書就是把全部內容裝進腦子裡。”讀書就變成一件最沒有意義的事情。

好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不以存儲為目的”的讀書才會喪失讀書的意義呀。畢竟讀書如果沒有收穫,讀書也就沒有意義了。

不著急,我們繼續。其實閱讀速度與理解速度、記憶效果並不成正比。

翻譯過來就是:“那些你記不住的內容,無論怎麼仔細的閱讀,還是會忘記大多數!”

是不是很多次認真讀書,回過頭來還是無法記住?想要記住的內容像座大山總是無法跨越?有時候很沮喪是不是?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那些看一遍就記住的內容絕對是對你有益的精華!”

真正讀書的意義,

在於“邂逅1%”的收穫!


換個思路,我們要像“享受音樂一樣那樣讀書。”

i.沒有人強求記憶音樂,但音樂自然流淌如心底,我們就由衷的獲得快樂。

ii. 音樂是用來享受,正如讀書一樣。

iii. 我們不會一本正經的欣賞音樂,為何我們要一本正經的準備讀書?這樣的形式感並不會幫助我們閱讀,反而很難堅持。

iv.作為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需要的是另外一種讀書方法,擺脫“存儲”的執著,邁出大量閱讀的第一步。

2.不是沒有閱讀時間

而是沒有培養閱讀習慣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好多人覺得:我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晚上要照顧孩子,好不容易有點時間了,實在是需要休息,完全沒有精力再閱讀了。

其實不是,本書中給出了極具實操的步驟,我們只是沒有培養出閱讀習慣。

A. 步驟一:在每天同一時間讀書

固定的時間段及場景,讓大腦產生“習慣的錯覺”。

B. 步驟二:首選“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i.不必讀的書;

ii.無法快速閱讀的書;(故事性強的,強調情節的)

iii.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C. 步驟三:今天閱讀的書要和昨天的不同

i. 儘可能做到“一天讀完一本書”的理想狀態。最好閱讀之初分配好時間,重點關注在預定時間內能夠有所收穫的內容。

ii.每天從少量時間開始,慢慢來。

其實大部分書都可以快速閱讀,基本上比例不會超過5%。

從培養閱讀習慣開始,

而豐富多彩的多讀書生活,

“9:1原則”是關鍵。

(9本可以快速閱讀的書,1本需要靜心閱讀的書)


3.從“為寫而讀”開始

自然就將知識內化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為什麼讀後會忘記?留住閱讀體驗的秘訣的道理很簡單。

每天都在不停的讀,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好比只會“吸氣、讀取”,當然會感到憋悶難受。

所以,還要學會“出氣”。不能只是讀,也必須要“寫”,改變讀書理念:“為了寫而讀”

如果我們只讀一次,就能把內容印在腦海有所收穫絕對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如今這個時代是極其困難。

那不如轉換理念,將讀書先轉化為“為寫而讀”的意識,再轉化為內在的知識。

於是新的問題有來:我本身就不擅長寫文章……

我很討厭這樣寫……

那我讀書的思路不是被打斷……

這裡有個最簡單靠譜的方法:做摘錄

終於到了本書的實戰系列,快速閱讀最有效的讀書法:

“流水閱讀法”

讓內容從心中“流過”,

只要流過就有意義。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4.呼吸式的“流水閱讀法”

在愉悅中留住知識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A. 步驟一:“一行採集”,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一方面閱讀的內容流進腦海,同時在頭腦之外進行記錄,不僅完成了視覺上的信息採集,還親自將信息進行了重組,效果絕對不同。

一邊讀一邊摘錄:不要原封不動的抄寫段落,而是儘量短小精幹,將摘錄內容控制在幾行之內。

這種摘錄方法稱為:“一行採集”

而這份摘錄集,將被製作成屬於你自己的“閱讀集錦”讓你的閱讀樂趣加倍。

B. 步驟二:“一行精華”,採擷最精彩的一行

無論什麼樣的書,都有一定令人難忘的部分,一定有打動我們心絃的那一句。而到底是那一句又因人而異。

所以,邂逅“那一行”的過程就愈發令人感到愉悅了。

讀書不是測量,而是探寶。我們都在探尋打動我們的那一行,整個閱讀過程無意變成了一場探險。

C. 步驟三:“一行評論”回味重要段落

有呼有吸,呼出的最簡單辦法就是摘抄。

除了摘抄,我們還需要“一行評論”,“為什麼會對這一行文字產生共鳴呢?”從這個角度記錄就可以。

從一行採集,到一行精華,最後一行評論。

好多人會問,如此短小隨性的評論,能有什麼意義?

如果能幫助大家擺脫緩慢閱讀的狀態,那麼它就是有意義的。

D. 步驟四:自我評定讀書足跡

i.每讀完12本書,對自己的認識又更進了一步。

雖然書來自不同書籍,但既然是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挑選的,整體來看,應該能行程一部互有關聯的篇章。幫助我們盤點我們的閱讀偏好,培養閱讀習慣。

而其中最重要一點是:不讓自己遺忘閱讀時體會到的感動。

ii.手抄見本質,讓我們摘抄效果倍增。

可以讓我們深入理解內容,

促使我們摘抄最重要部分。

成果一幕瞭然。

我們需要對我們接觸的信息最選擇,將必要和不必要的區分開來。

邊讀邊記就有如此意義。明確了不必要的內容,那麼閱讀一本書的速度必定大幅提高。

“不會遺忘的閱讀”秘訣:不求記憶的閱讀。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5.流水式閱讀也有規則

這些策略幫助你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終於要結束了,在你使用“流水閱讀法”的時候,這些策略能幫助你事半功倍。

讀書快的人都關注那些部分?

以小標題為單位跳讀。

聽起來很簡單,實際很重要。小標題表達了本節的核心內容,在取捨的時候幫助我們決定。

而且,即使是跳讀,也能看懂聯繫,並不會打斷我們。

那麼那些部分可以跳讀呢?

1. 為了區別其他同類書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

2. 印證理論或主張的特殊事例、經歷;

3. 渲染期待和危機情緒的誇張表達;

同樣,也有方法,簡單四個步驟即可。


實現快速閱讀的步驟1:

書籍最初部分的閱讀方式可以決定閱讀速度的90%。

一定要讀序言和目錄,這是保證高效輕鬆閱讀的鐵律。他保證我們能夠快速判斷是否需要這本書。而目錄則保證我們能夠了解內容的結構,把握整體框架和內容。

實現快速閱讀的步驟2:

只需要5行就能對內容心知肚明。

瞭解文章的目錄可以讓我們決定跳過那些,讀那些。

而對於無法判斷的內容,我們可以各個章節前後各5行。對於大部分解釋類書籍,一般都採取“提出主題或觀點”、“舉例”、“再次確認主題觀點”佈局。

因此,通過前後5行,我們可以判斷出是否需要閱讀,若需要則返回即可。

實現快速閱讀的步驟3:

通過搜索,找到需要細讀的內容。

帶有閱讀目的,流水式閱讀就得心應手。

好比我們去唱片店,對於滿滿當當的唱片,基本上逛上10分鐘左右,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唱片。

所以,最合理的方法是:關鍵詞搜索閱讀法,只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對於閱讀心裡負擔比較重併為此苦惱的讀者,這個方法非常管用。

實現快速閱讀的步驟4:

隨時換擋,緩急有度。

i.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閱讀速度,這是每個人的閱讀節奏。

ii.嘗試擁有不同的閱讀速度。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分享結束,相信你已經明白關鍵點,我最後再次總結一下:

1.真正讀書的意義,在於“邂逅1%”的收穫!

2.將讀書先轉化為“為寫而讀”的意識,再轉化為內在的知識。

3.呼吸式的“流水閱讀法”

i.一行採集

ii.一行精華

iii.一行評論

4.“不會遺忘的閱讀”秘訣:不求記憶的閱讀。

5.明確讀這本的目的,搜索關鍵詞,採取跳讀。

我已經開始使用這樣的閱讀方法,同步在讀5本很枯燥的書,目前看來效果不錯,歡迎你一起來,我們多交流。


從1頁5分鐘到1年700本書,來聽《快速閱讀術》,3分鐘get到關鍵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