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我从性吸引力来告诉你答案

这两天微博上有个话题上热搜了: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我从性吸引力来告诉你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要分两类来看,有一些是没得选不得不单着,有一些是挑花眼不愿意安定。这反映的其实我一直强调的“性吸引力”这个能力的巨大悬殊。

“性吸引力”本质上是保证基因延续的能力,它的构成,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讲过,从基因层面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样,2000年前可能是肌肉带来的农耕能力与灵巧双手带来的织布能力;1000年前可能是地主手里的土地与大家闺秀背后的家族关系能力;50年前则可能是供销社里的一个职位,或者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的出身。总之,就是你能保证基因良好延续下去的基础。

从“性吸引力”这个视角再来看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这个话题,其实原因也就不复杂了,大概可以从这意愿、能力和机会成本这三个视角来看:

 1、意愿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我国的90后人群里独生子女占比很高,也就是目前20岁到29岁这之间的男男女女中,大部分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加上交通便利以及沿海发展带来的南下、北上、东迁浪潮打破了曾经延续千年的“报团取暖大家族式”的生活范式,很多年轻人就是缺少这种依赖感的需求,因此“成家”的意愿一直不强:这么多年我自己都一个人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找个人一起呢?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我从性吸引力来告诉你答案


这种意愿层面的本质是,成长环境的安逸,使得个体对安全感需求的减少,降低了对异性“性吸引力”的感知。

2、能力

结婚说到底不是恋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就能完全解释的行为,更多的还是能力面的行为。

虽然现代人会美化婚姻的含义,但纵观历史,大部分人的婚姻本质上是一种契约,两个人在一起签订的契约,目的还是保证彼此基因能够更好延续。所有择偶标准背后的性吸引力概念,都是对基因更好延续的判断,因此,结婚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是自己对自己的性吸引力衡量后找寻到性吸引力相当的另一个个体签订一个契约,保障彼此基因能在更好的 环境下延续。

而当代社会“性吸引力”往往与受教育水平、挣钱能力、家庭背景、情绪稳定性、风险承担能力等等因素绑定。这些因素都能够在现今的环境下更好的保证自己的基因延续。

但同时也发现,“性吸引力”逐渐变得有阶级延续性,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上帝给个好基因,就能更好的保证基因传递;上帝发火,再努力也保证不了基因传递。那时候个体之间的“性吸引力”虽然也有差距,但差距不大,而且很少能有一代代的延续和积累。

现在却不一样了,这种能力会在阶级中积累,继而更进一步拉开差距,不管是教育、财富、经历等等,都是一种会积累和延续的资源,继而又构成能力,所以就出现了“性吸引力”天差地别的现状:某东老总不识妻美,他的兄弟加班到没机会。

而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每个人对异性性吸引力的要求却是很高的,所以这种高要求高差距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能力现状。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我从性吸引力来告诉你答案


3、成本

即使有意愿也有一定的能力,好多年轻人还是拒绝结婚,原因其实是有一些机会成本的考量,有尤其在女性身上。

举个例子,结婚前双方都是差不多水平的发展,也是差不多水平的机会,公司更看中能力,但一旦结婚,就会有一些不得不做的选择,毕竟都是为了基因延续的话,免不了要在家里投入时间精力,这就带来了工作机会的错失,进一步降低了自己的性吸引力,结合第一点的意愿层考虑,心里会出现更大落差。

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一代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不是一时一地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性、规律性的问题。

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我从性吸引力来告诉你答案


至于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且听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