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兩司馬的編寫體例誰好?

心馬學舟


兩位史家司馬都是我頂禮膜拜的泰山北斗。

《史記》《資治通鑑》都是無人超越的史學聖典、文學經典。

兩者體例上的區別:一是以人物為核心,敘述事件。

一是以事件為核心,刻畫人物。


《史記》以人物為核心,敘述事件。這種紀傳體例後來一直從《漢書》《後漢書》沿用到《明史》《清史稿》。

優點是凸出了傑出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尤其以帝王將相在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作用。當然會受到這些人的認同和讚許,最終成為官家修史的標準體例。

而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巨大推動作用,在這些書中被矮化、淡化了。

唯獨《史記》,把不是官身的醫生“如扁鵲、倉公”、刺客“如荊軻、曹沫”、遊俠“如郭解、朱家”等人物寫進傳記。司馬遷重視到了普通人在歷史中的巨大作用。


歷史絕不僅僅是帝王將相少數精英寫就的。

司馬遷為普通人立傳,讓他們得以不朽。鐵筆著史之外的人文情懷,更是後來的史學著作所不及的。

如果換做只記載軍國大事的編年體史書,這些平凡的普通人根本不會濃筆收錄的。



《資治通鑑》以事件為軸,圍繞這件大事展現不同人的不同立場、觀念、處理方法。

因為這是司馬光寫給皇帝的治國借鑑書,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從若干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所以,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借鑑意義。

比如,同一個事情,就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綜合最合理的方案,找到解決辦法。

比如,通過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態度和處理方法,讓我們認清某個人的真假、善惡等等!


兩種體例都是說人和說事。

側重於人還是側重於事,對今天的我們來說,

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的人性作為自己參照。

給自己某種啟發或警醒,

足矣!


冷月青史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我國古代兩部體例不同的歷史鉅著。

  •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通史。通史就是連貫敘述各個時代史實的史書。

從體例上說,《史記》是紀傳體,《資治通鑑》是編年體。

紀傳體史書主要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敘述當時的史實。“紀”是帝王本紀,列在全書的前面,“傳”

是其他人物的列傳。

編年體史書是按年代順序,按年、月、日編排。

這兩種體例是史書編寫的不同格式和組織形式,但都是我國傳統史書的常用體裁。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紀傳體通史。書共130卷、52萬多字,記載了上起我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5個部分,以歷史上的帝王及政治中心人物為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本紀、世家、列傳三個部分均以人物為中心記載歷史,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史記》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的社會面貎,代表了我國古代史學的最輝煌成就。

《資治通鑑》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編年體通史。全書共294卷、300多萬字,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6朝、1300多年的歷史。全書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以戰國至五代期間的史事為發展脈絡,敘述了帝王將相們的治國為政之道、待人處世之理等等,探討了1300多年間統一王朝和分裂政權的盛衰之由。《資治通鑑》“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在選材上更著重於政治史,因而在我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史記》和《資治通鑑》都不僅是優秀的歷史著作,也是偉大的文學著作。

——綜上所述,《史記》和《資治通鑑》雖然體例不同、歷史跨度不同、寫作角度不同,但都為正史,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文學價值。兩種體例,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一眼千年58


史學體例是編寫史書的不同方法,各有優缺點

修編史書的六大體例。

編寫歷史,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記錄過去的歷史,形成了六大體例:

1、編年體

編年體顧名思義以歷史事件發生的年月日時為切入點,順序記載這些時間段上發生的歷史事件。這是我國最早採用的編寫歷史的方法,著名的有《春秋》、《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資治通鑑》等。(《春秋三傳》圖,都是編年體史書)

2、紀傳體

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記錄歷史,將一些著名人物記錄的比較詳細。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新唐書》、《舊唐書》、《明史》等。是一種比較常採用的修史體例,也就是說二十四史都是採取的紀傳體體例記載歷史。(《二十四史》部分圖,全部是紀傳體史書)

3、國別體

專門寫一個國家的專門歷史。如《國語》、《戰國策》、《三國志》等。如《國語》包含八個部分,分別是:《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

4、斷代史體例

按照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時期的歷史。如《漢書》、《宋史》、《明史》等,專門寫一個朝代。

5、紀事本末體

這也是為了彌補紀傳體、編年體等史書的不足而形成的一種史書體例,將一些重大的事件背景、經過、後續影響記錄清楚。起始於宋代的《通鑑紀事本末》。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頂峰,有《左傳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西夏史紀事本末》、《清史紀事本末》等。

6、通史。

通史的斷代史是截然相反的,不單獨記載一個朝代的歷史,而是連貫的記載各個朝代的歷史。如《史記》、《中國通史》、《資治通鑑》等。

史書編寫的體例之中互相交叉,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譬如《史記》是紀傳體、通史體。

紀傳體和編年體的優缺點。

從生命力來看,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這是被後世史學工作者所廣泛採用的,它的優點肯定比編年體要好的多,不然不會一股腦都採取紀傳體。其他史書基本上是對紀傳體史書的補充完善而已。

紀傳體是通過歷史人物的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體裁,符合絕大部分人需求,所有這種體裁被後世廣泛採用。從體裁上看紀傳體史書有本紀、世家、列傳、書志、史表、載記、史論等。

本紀是記載帝王的,基本按照編年體;世家則是記載諸侯貴族的世系,以及著名人物的傳記;列傳則是記載歷史名人的傳記;書則是記載典籍規章制度,天氣自然等;表則是表述錯綜複雜的歷史情況,以及那些沒有一一記錄進史冊的人物;載記則是正統王朝之外的割據政權;史論則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

紀傳體史書可以記載歷史的方方面面,諸如歷史人物、編年史體制不能記載的人物事件。缺點則是不能記載一些歷史大事件的前因後果,不能將一些歷史事件串聯起來;同時也容易擴大帝王將相的功績。因此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大批的紀事本末體例的史書,都是彌補正史中的缺失。二十四史結合紀事本末體例的史書,那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就有了詳細的瞭解。

編年體的史書的優點顧名思義,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人物、歷史事件的時間關係,歷史記載比較簡潔,諸如現在的“年鑑”類書籍。

編年體史書也有顯著的缺點,歷史事件不能完整表述,都是斷斷續續的。時間不明的歷史事件不能記載,譬如《資治通鑑》開始於周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的歷史沒有記載。再者,編年體史書大都側重於人物、時間,明顯偏重於政治層面,而對經濟、文化的記載偏弱。

如此看來,編年體史書不被絕大多數史學工作者採用也是情有可原的,缺點太明顯,不能更大的展現歷史全貌。

如果說那種好,就用修編歷史的史學工作者來現實評價:

《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紀傳體史書,行動證明紀傳體能更加全面記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