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马学舟
两位史家司马都是我顶礼膜拜的泰山北斗。
《史记》《资治通鉴》都是无人超越的史学圣典、文学经典。
两者体例上的区别:一是以人物为核心,叙述事件。
一是以事件为核心,刻画人物。
《史记》以人物为核心,叙述事件。这种纪传体例后来一直从《汉书》《后汉书》沿用到《明史》《清史稿》。
优点是凸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尤其以帝王将相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当然会受到这些人的认同和赞许,最终成为官家修史的标准体例。
而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在这些书中被矮化、淡化了。
唯独《史记》,把不是官身的医生“如扁鹊、仓公”、刺客“如荆轲、曹沫”、游侠“如郭解、朱家”等人物写进传记。司马迁重视到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
历史绝不仅仅是帝王将相少数精英写就的。
司马迁为普通人立传,让他们得以不朽。铁笔著史之外的人文情怀,更是后来的史学著作所不及的。
如果换做只记载军国大事的编年体史书,这些平凡的普通人根本不会浓笔收录的。
《资治通鉴》以事件为轴,围绕这件大事展现不同人的不同立场、观念、处理方法。
因为这是司马光写给皇帝的治国借鉴书,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从若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对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借鉴意义。
比如,同一个事情,就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综合最合理的方案,找到解决办法。
比如,通过一件事,不同人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法,让我们认清某个人的真假、善恶等等!
两种体例都是说人和说事。
侧重于人还是侧重于事,对今天的我们来说,
更重要的是看到其中的人性作为自己参照。
给自己某种启发或警醒,
足矣!
冷月青史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体例不同的历史巨著。
-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通史。通史就是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
从体例上说,《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纪传体史书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
是其他人物的列传。
编年体史书是按年代顺序,按年、月、日编排。
这两种体例是史书编写的不同格式和组织形式,但都是我国传统史书的常用体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卷、52万多字,记载了上起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个部分,以历史上的帝王及政治中心人物为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世家、列传三个部分均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史记》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貎,代表了我国古代史学的最辉煌成就。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6朝、1300多年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叙述了帝王将相们的治国为政之道、待人处世之理等等,探讨了1300多年间统一王朝和分裂政权的盛衰之由。《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在选材上更着重于政治史,因而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不仅是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伟大的文学著作。
——综上所述,《史记》和《资治通鉴》虽然体例不同、历史跨度不同、写作角度不同,但都为正史,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两种体例,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一眼千年58
史学体例是编写史书的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
修编史书的六大体例。
编写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记录过去的历史,形成了六大体例:
1、编年体。
编年体顾名思义以历史事件发生的年月日时为切入点,顺序记载这些时间段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编写历史的方法,著名的有《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资治通鉴》等。(《春秋三传》图,都是编年体史书)
2、纪传体。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录历史,将一些著名人物记录的比较详细。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新唐书》、《旧唐书》、《明史》等。是一种比较常采用的修史体例,也就是说二十四史都是采取的纪传体体例记载历史。(《二十四史》部分图,全部是纪传体史书)
3、国别体。
专门写一个国家的专门历史。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等。如《国语》包含八个部分,分别是:《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4、断代史体例。
按照一个朝代或者一个时期的历史。如《汉书》、《宋史》、《明史》等,专门写一个朝代。
5、纪事本末体。
这也是为了弥补纪传体、编年体等史书的不足而形成的一种史书体例,将一些重大的事件背景、经过、后续影响记录清楚。起始于宋代的《通鉴纪事本末》。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有《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西夏史纪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等。
6、通史。
通史的断代史是截然相反的,不单独记载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是连贯的记载各个朝代的历史。如《史记》、《中国通史》、《资治通鉴》等。
史书编写的体例之中互相交叉,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譬如《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体。
纪传体和编年体的优缺点。
从生命力来看,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这是被后世史学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的,它的优点肯定比编年体要好的多,不然不会一股脑都采取纪传体。其他史书基本上是对纪传体史书的补充完善而已。
纪传体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符合绝大部分人需求,所有这种体裁被后世广泛采用。从体裁上看纪传体史书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史论等。
本纪是记载帝王的,基本按照编年体;世家则是记载诸侯贵族的世系,以及著名人物的传记;列传则是记载历史名人的传记;书则是记载典籍规章制度,天气自然等;表则是表述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以及那些没有一一记录进史册的人物;载记则是正统王朝之外的割据政权;史论则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
纪传体史书可以记载历史的方方面面,诸如历史人物、编年史体制不能记载的人物事件。缺点则是不能记载一些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能将一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同时也容易扩大帝王将相的功绩。因此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都是弥补正史中的缺失。二十四史结合纪事本末体例的史书,那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就有了详细的了解。
编年体的史书的优点顾名思义,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人物、历史事件的时间关系,历史记载比较简洁,诸如现在的“年鉴”类书籍。
编年体史书也有显著的缺点,历史事件不能完整表述,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不明的历史事件不能记载,譬如《资治通鉴》开始于周烈王二十三年,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再者,编年体史书大都侧重于人物、时间,明显偏重于政治层面,而对经济、文化的记载偏弱。
如此看来,编年体史书不被绝大多数史学工作者采用也是情有可原的,缺点太明显,不能更大的展现历史全貌。
如果说那种好,就用修编历史的史学工作者来现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