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有些人对这句话不太理解,片面认为:不孝有三件事,没有后代(无子)是最大的不孝,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解是:不孝有三种行为。

第一种行为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不结婚,这里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权社会,都是以男人为中心。

不结婚自然无子,三种不孝行为里不结婚最为不孝

第二种不孝的行为就是,父母明明有错,却无原则的顺从,不指出父母的错误,陷双亲于不义,让父母留下恶名,这是第二种不孝。

第三种不孝是父母年事已高,没有了收入来源,养活自己尚且困难。当儿子的已经长大成人,本应该求学入仕光宗耀祖,孝父母报国家,反而待在家里当啃老族。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有多种解释,各执己见。

之所以出现不同说法,是因为孟子说的话有歧义。

孟子的原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段话是孟子评论舜因为没有告诉父母而娶妻这件事。

舜是我国古代的帝王,远古尧舜禹中的"虞舜"。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为:虞舜曾经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就娶了媳妇,这不是君子所为,是不孝的行为。

另一种解释是:虞舜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而娶妻,他是为了避免无后,虽然于理不通,(儒家提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君子能原谅他这种行为。

“犹告也”可以理解为相当于告诉了父母。

两种解释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就引起后世人们的争论。

许多文人都标榜自己说的对,我上面的解释出自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疏》的批注,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原文如下:

【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引自赵岐在《十三经注疏》】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其实不孝何止三件呢?

有人总结了5条,第一不孝,四肢懒惰,上不能养老,下不能抚小。【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

第二不孝,赌博好酒,整天喝得迷迷糊糊喝坏了身体,没能力上养老下养小。【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第三不孝,贪财好色,只顾妻子不顾父母。【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第四不孝,放纵自己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

第五不孝,好勇斗狠,整天让父母担惊受怕,甚至给父母带来杀身之祸。【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总的来说,不能延续香火是最大的不孝,这没有争议。另外两种不孝,我认为是不能抚养父母和教育好后代。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不妨留言评论。

农村有句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不孝是什么?为什么呢

(作者:西方游龙,本文由“我掌管着我的青春”创作)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点赞和评论,谢谢!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