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清初,四川曾經有20年(清順治三年到康熙四年,即公元1646年-1665年)的省會沒有設在成都,而是在閬中。

很多人知道這一史實,卻不明就裡。其實,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個原因:當時,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清朝不可能在此時將省會設在成都

根據歷史記載,1636年,後金第二位皇帝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清”,從這個時候開始,才有了歷史上“清朝”這個說法。

但清朝在當時並沒有完全控制中原,四川一帶更是鞭長莫及,四川更是沒有收歸囊中,自然不存在設置省會一說。

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皇太極

1644年,順治正式定鼎中原,清朝由地方政權變成了統一全國的中央政權。但儘管如此,清朝此時也沒能將四川納入統治範圍。

實際上,明朝滅亡之後,原來反抗明朝的張獻忠農民軍於1643年在黃州稱"西王",同年,於武昌創建"大西國",稱“大西王”;1644年,張獻忠於四川成都稱帝,國號仍為“大西”。這一時間,剛好於順治正式定鼎中原的時間重合。

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張獻忠

張獻忠大西政權全盛時期,轄今四川和重慶大部地區,直到1647年張獻忠率敗亡西充鳳凰山止,清軍都沒有掌控過四川。

因此,清初至1647年,四川基本上是由張獻忠掌控的,清朝政府是不可能在成都設置省會的。

第二個原因:清初面臨李自成、朱由崧和張獻忠三股勢力的威脅,選擇地理位置較近的閬中為四川省會為當時最佳選擇

清初,順治雖已經定鼎中原,但一來立足未穩,二來僅僅戰據北方小半壁江山。而且,李自成、張獻忠雖反抗明朝,但他們和南明朱由崧政權皆視清朝為外來政權,為此,一些起義部隊的將領在清軍入關後,還投奔南明政權共同對付清軍。所以,李自成、朱由崧和張獻忠三股勢力的威脅不徹底剿除,清軍在四川是無法立足的,更不用說在成都設置什麼省會了。

李自成1644年稱帝建立大順,僅僅撐了一年時間,1645年就被清軍剿滅。這給了清軍揮師南下進剿張獻忠的基礎。清順治二年(1645年)年初,清肅王豪格大軍便集結漢中,準備大舉入川。

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清初鬥爭形勢圖

入川之前,豪格先派間諜到四川各地誘降。

1645年3月,豪格派降清的原明總兵嚴自敏自漢中到閬中,去遊說把守朝天關的張獻忠部驍騎營都督劉進忠。劉進忠被說動,拉著張獻忠的精銳部隊降了清軍,掃平了清軍進攻保寧(閬中)的障礙。

就在豪格率軍準備攻打閬中之時,清政府任命的陝西總督孟喬勞當月上書朝廷說:“四川保寧府州縣,亦投降表到。八大王張獻忠偽巡撫吳宇英派專人前來表示投順,臣寫信給他,令其說張獻忠投降,並相機而行。”

可見,清軍還未入川,閬中一帶已或明或暗地依附於大清了。

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豪格

1646年,清廷任命王遵為清四川首任巡撫,柯臣為清保寧府首任知府。此後,清軍以閬中為據點,同大西軍、南明政權進行四川爭奪戰,四川總督、巡撫、巡按御史均駐節閬中。

第三個原因:即便在張獻忠“大西”政權滅亡之後,南明政權和川人的抗清鬥爭仍達十多年之久,清廷也很難在此時設四川省會於成都

據歷史記載,張獻忠敗亡之後,清軍趁勢掩殺,張獻忠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不敵而率餘眾南奔,降附於繼朱由崧後稱帝的南明桂王朱由榔。清軍留清四川巡撫李國英駐守保寧。

清初四川省會為什麼設閬中?原因很簡單,記住這三點

保寧府地圖

劉文秀是張獻忠的義子,投奔南明後很快成為一員大將。李國英駐守保寧後,劉文秀率軍反擊,李國英不敵,率大部退縮綿陽、廣元和劍閣一帶。保寧城裡只留千餘人把守。劉文秀率部包圍保寧城。

順治六年(1649年),李國英率軍再攻打保寧,失利。順治九年(1652年),豪格率清軍再次攻打保寧。已降清的吳三桂率部從閬中沙溪、蘭家壩一帶進攻保寧城,並以少勝多,將劉文秀守城的13支部隊全殲。至此,清軍才穩佔保寧。

清軍佔穩保寧後,在此設立了作為省級政府當有的四川巡撫衙門、四川布政使司衙門、四川按察使司衙門及四川學政衙門,任命傅一驥為閬中首任知縣,由此奠定臨時省城的格局,閬中成為了當時清政府在四川的軍政權力中心。

四川徹底平定之後,康熙四年(1665年),四川總督李國英上奏朝廷,稱“藩司應自保寧移駐成都”,獲康熙批准,原設保寧的四川政權機構自此全部遷往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