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清初,四川曾经有20年(清顺治三年到康熙四年,即公元1646年-1665年)的省会没有设在成都,而是在阆中。

很多人知道这一史实,却不明就里。其实,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个原因:当时,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清朝不可能在此时将省会设在成都

根据历史记载,1636年,后金第二位皇帝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从这个时候开始,才有了历史上“清朝”这个说法。

但清朝在当时并没有完全控制中原,四川一带更是鞭长莫及,四川更是没有收归囊中,自然不存在设置省会一说。

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皇太极

1644年,顺治正式定鼎中原,清朝由地方政权变成了统一全国的中央政权。但尽管如此,清朝此时也没能将四川纳入统治范围。

实际上,明朝灭亡之后,原来反抗明朝的张献忠农民军于1643年在黄州称"西王",同年,于武昌创建"大西国",称“大西王”;1644年,张献忠于四川成都称帝,国号仍为“大西”。这一时间,刚好于顺治正式定鼎中原的时间重合。

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张献忠

张献忠大西政权全盛时期,辖今四川和重庆大部地区,直到1647年张献忠率败亡西充凤凰山止,清军都没有掌控过四川。

因此,清初至1647年,四川基本上是由张献忠掌控的,清朝政府是不可能在成都设置省会的。

第二个原因:清初面临李自成、朱由崧和张献忠三股势力的威胁,选择地理位置较近的阆中为四川省会为当时最佳选择

清初,顺治虽已经定鼎中原,但一来立足未稳,二来仅仅战据北方小半壁江山。而且,李自成、张献忠虽反抗明朝,但他们和南明朱由崧政权皆视清朝为外来政权,为此,一些起义部队的将领在清军入关后,还投奔南明政权共同对付清军。所以,李自成、朱由崧和张献忠三股势力的威胁不彻底剿除,清军在四川是无法立足的,更不用说在成都设置什么省会了。

李自成1644年称帝建立大顺,仅仅撑了一年时间,1645年就被清军剿灭。这给了清军挥师南下进剿张献忠的基础。清顺治二年(1645年)年初,清肃王豪格大军便集结汉中,准备大举入川。

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清初斗争形势图

入川之前,豪格先派间谍到四川各地诱降。

1645年3月,豪格派降清的原明总兵严自敏自汉中到阆中,去游说把守朝天关的张献忠部骁骑营都督刘进忠。刘进忠被说动,拉着张献忠的精锐部队降了清军,扫平了清军进攻保宁(阆中)的障碍。

就在豪格率军准备攻打阆中之时,清政府任命的陕西总督孟乔劳当月上书朝廷说:“四川保宁府州县,亦投降表到。八大王张献忠伪巡抚吴宇英派专人前来表示投顺,臣写信给他,令其说张献忠投降,并相机而行。”

可见,清军还未入川,阆中一带已或明或暗地依附于大清了。

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豪格

1646年,清廷任命王遵为清四川首任巡抚,柯臣为清保宁府首任知府。此后,清军以阆中为据点,同大西军、南明政权进行四川争夺战,四川总督、巡抚、巡按御史均驻节阆中。

第三个原因:即便在张献忠“大西”政权灭亡之后,南明政权和川人的抗清斗争仍达十多年之久,清廷也很难在此时设四川省会于成都

据历史记载,张献忠败亡之后,清军趁势掩杀,张献忠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不敌而率余众南奔,降附于继朱由崧后称帝的南明桂王朱由榔。清军留清四川巡抚李国英驻守保宁。

清初四川省会为什么设阆中?原因很简单,记住这三点

保宁府地图

刘文秀是张献忠的义子,投奔南明后很快成为一员大将。李国英驻守保宁后,刘文秀率军反击,李国英不敌,率大部退缩绵阳、广元和剑阁一带。保宁城里只留千余人把守。刘文秀率部包围保宁城。

顺治六年(1649年),李国英率军再攻打保宁,失利。顺治九年(1652年),豪格率清军再次攻打保宁。已降清的吴三桂率部从阆中沙溪、兰家坝一带进攻保宁城,并以少胜多,将刘文秀守城的13支部队全歼。至此,清军才稳占保宁。

清军占稳保宁后,在此设立了作为省级政府当有的四川巡抚衙门、四川布政使司衙门、四川按察使司衙门及四川学政衙门,任命傅一骥为阆中首任知县,由此奠定临时省城的格局,阆中成为了当时清政府在四川的军政权力中心。

四川彻底平定之后,康熙四年(1665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上奏朝廷,称“藩司应自保宁移驻成都”,获康熙批准,原设保宁的四川政权机构自此全部迁往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