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豆瓣評分9.2

《活著》是餘華於1992年創作的一篇長篇小說,這部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並斬獲多項文學大獎。

小說講述的是五六十年代,一個叫做富貴的人,人生和家庭不斷經歷苦難的故事。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正是處於大時代背景下,正在經歷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苦不堪言,都在夾縫中求生存。

憧憬和希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餘華《活著》

在富貴被抓去當壯丁後,看到炮火瀰漫著戰場,看到一個個無辜年輕的生命在他面前死去的時候,他心裡有著無處可逃的絕望還有酸澀。

但想到自己年邁的孃親,想到自己的妻子,孩子正在苦苦等著他回去,他便想活下去,憧憬著早日和家人團聚,正是這活著的希望讓他平安回到了家。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在大饑荒的年代,糧食成了稀缺物質,死亡的氣息籠罩在整個蒼穹。沒有了糧食的支撐,村裡人越來越少,餘下不多的人都每天堅持挖著野菜,扛著鋤頭去那些不知道翻過多少遍的田裡去掘著地瓜。

書中這樣描寫村裡人尋找地瓜的場景:“鳳霞跟著我,扛著把鋤頭去地裡掘地瓜。那些田地不知道被翻過多少遍了,可村裡的人還都用鋤頭去掘,有時幹一天也只是掘出一根爛瓜藤來。鳳霞也餓得慌,臉都青了,看她揮鋤頭時腦袋都掉下去了。”

普列姆昌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希望的燈一旦熄滅,生活剎那間變成了一片黑暗。"

所有人都知道已經沒有了野菜,但還是都裝著不知道,心裡懷揣著希望。每天懷著憧憬出去找能夠讓他們延續生命的東西,不厭其煩去用鋤頭去掘著地瓜,在山上挖著野菜,一天一天重複著一樣的事。

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他們生存下去唯一的希望了,有了希望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他們對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了希望,生活便沒有了意義,那他們便活不下去了。

苦難下頑強生活

《西雅圖時報》:餘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鬆、優美、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餘華不遺餘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毀人的生活。

餘華的這部作品不似《許三觀賣血記》在詼諧、荒誕的幽默中隱喻人物境遇,而是在在沉痛壓抑的氛圍下描寫人物的殘酷命運,讓人感覺到了一種絕望和壓抑。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這下可要好好活了。”這是搞土地改革的時候富貴看到龍二被槍斃的時候對自己說的話,那時候他覺得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自己的後半生會越來越好。

正是懷著這種期待富貴一直努力生活,即使生活過著很艱苦,但他依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樂觀生活,因為他認為只要一家人都平安健康活著便是他最大幸福了。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茨威格說過這樣一句話:“命運即使對它最喜愛的寵兒也不是永遠慷慨無度的。”就在富貴覺得自己有乖巧孝順的女兒,有聰明聽話的兒子,還有不離不棄的妻子陪伴,這一生覺得值了的時候,命運卻給他開了一次天大玩笑。

他的有慶被別人抽血抽死了,他獨自忍受著內心的失去兒子的痛苦,替自己兒子守著墳,不敢告訴家珍,怕她受不了。因為他知道有慶和鳳霞是她生存在這個世上的最後希望了,一個母親這一生最放心不下的便是自己孩子。

書中這樣描寫當時富貴在有慶墳前的場景:“接下去的日子,白天我在田裡幹活,到了晚上我對家珍說進城去看看有慶好些了沒有。我慢慢往城裡走,走到天黑了,再走回來,到有慶墳前坐下。夜裡黑乎乎的,風吹在我臉上,我和死去的兒子說說話,聲音飄來飄去都不像是我的。”

“我和死去的兒子說著話,聲音飄來飄去都不像是我的。”自己的有慶被害死了,他卻不能做點什麼,只能在自己兒子墳前訴說著心裡話,為他守著墳,同時也為自己的命運守著墳。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但他依舊沒有自暴自棄,樂觀生活著,因為他有鳳霞還有家珍,有慶沒了,他就是家裡的頂樑柱,他不能倒下,他倒下這個家就真的完了。

可是命運卻一次次給他開了沉重的玩笑,鳳霞生孩子難產死了,家珍也死了,二喜死了,最後連自己這世上唯一和他有血緣關係的小外孫也死了,只剩下他一個孤零零的老頭和一頭同樣年邁的老牛活著。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列夫·托爾斯泰詞條說:“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富貴的一生幾乎都是在沉重中度過,不停經歷著苦難,被命運蹉跎,親手送走了自己愛的家人,送走了這世上所有牽掛,只留下了他在這個世上游蕩著,富貴無福亦無貴,有的只有苦難。

富貴一生都在與命運頑強鬥爭,即使生活賦予了他苦難,但他始終努力生活,從苦難中慢慢成長,從苦難中找回了他為夫為父的責任與擔當。他對生活心懷希望,相信生命便是最大的希望,一家人都健康活下去便是最大的幸福,便是他一生最好的富貴,可最後他卻連這富貴都沒有守住。

活著便是希望

合眾國際社:小說在歷史動盪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語調,織就了一幅人性的掛毯。其冷靜的風格使讀者與福貴同甘共苦,當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會欣然微笑,當他遭受厄運打擊時,我們又會黯然神傷。悲劇總是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一個作家甚至因此稱《活著》是“中國的《約伯書》”。


餘華《活著》正視生命的苦難,只要活著便是希望


餘華的筆法殘忍而善良描寫了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從內戰到大躍進,三年饑荒、文化大革命、土地承包責任制,福貴的命運彷彿神話悲劇一般不可違抗。

在旁觀者我的視角里不斷煎熬,不斷抵抗著"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從有兒有女,人生齊全,到晚年的時候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和一頭已經老得被人拋棄了的老牛作伴,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

生活賦予了富貴太多的苦難,奪走了他所有的幸福,“活著的意志”是富貴唯一沒被剝奪之物,人生對他而言,窄若手掌又寬若大地。

餘華曾經在英文版自序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體驗和慾望還有想象和理解,會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會讓一個人從他人的經歷裡感受到自己的命運,就像是在不同的鏡子裡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

我讀完《活著》的時候已經淚流滿面,心中難受的厲害。彷彿看到了我爺爺曾經受過的苦難,我讀初中的時候爺爺常喜歡拿著自己舊煙桿,將葉子菸裝在煙桿裡,拿著打火機把煙點燃,吧嗒吧嗒,吞雲吐霧給我講訴了曾經的發生的事。

他告訴我在大饑荒的時候,他的爸爸活活被餓死了,死的時候他才五十九歲,瘦骨嶙峋蜷縮在床上。留下了他還有年幼的弟弟,那時他十二歲,弟弟七歲,母親也早就沒了。

沒了父母的支撐,他便帶著年幼的弟弟每天去山上去尋找野菜,尋找能讓他活下去的東西,他想活下去。

因為他知道自己死了,他年幼的弟弟便活不下去了,所以他每天光著腳在晚上所有人都睡下的時候去挖野菜還有樹根,因為他怕自己尋到這些東西被搶,他打不過他們。

爺爺給我講了他很多曾經的苦難,我都會認真聽,看到他那張滿臉皺紋的臉佈滿了生活滄桑,還有那雙手因為曾經拔樹根佈滿了很多傷口,傷口早已經結疤,我知道這段苦難的曾經,爺爺將永遠不會忘記,因為我常聽著爺爺唸叨著:“如果我爸爸能活到現在該來多好,就可以吃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呢!”

餘華《活著》這本書裡富貴苦難的一生,不單單代表著只有富貴,更代表著那年代成千上萬地生活在底層的百姓苦難的人生。他們勤勞,揮汗如雨勞作田裡;他們心懷希望,努力生活;他們堅強,他們隱忍。他們被時代的洪流裹挾,一葉扁舟風風雨雨,無法喘息卻又生存地頑強,就如富貴一樣即使被命運掐住了咽喉,被生活的苦難剝奪了很多,但他們仍然堅持下來了,因為活著便是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