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人生如碗

清代雍正年間,市面上流行著一種叫做“蓋碗”的茶具。

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託,中有碗的飲茶器皿。蓋為天,託為地,碗為人,其中暗含著天地人和之意。

故而,又被稱作“三才碗”。

這區區一隻碗,所裝的可不僅是一泓清茶,它還承載著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人生如碗,參透了碗中玄機,也就懂得了人生真諦。

01

  • 人生如碗,什麼都能承擔。

人生在世,莫要小看了身邊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餐桌上一隻小小的碗,實際上卻有山海之量。

它既能裝得下山珍海味,又能裝得下粗茶淡飯,既能盛得下香醇的美酒,也能盛得下苦澀的湯藥。

其實,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有“承擔一切”的胸懷。

孟子有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人生的本質在於承擔,有所擔當,才是我們每個人的“天命”。

也正是有了這一份“天命”,才讓我們能夠承擔起人生的風風雨雨。

眾所周知,孔子是一位聖人,他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的那份“使命感”。有了這份使命感,孔子就有了承擔一切的心胸。

孔子能承擔貧窮,能承擔富貴,能承擔落魄,也能承擔風光與榮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能承擔困厄、能在困境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在周遊列國時,孔子在宋國遭到了政敵的迫害,師徒幾人匆忙出逃。在逃亡的路上,孔子與弟子們走散了。

大家一看老師走丟了,都十分著急,於是便分頭尋找,子貢更是逢人便打聽孔子的下落。

後來,子貢遇到了一位頭戴竹笠的老者,他連忙上前施禮,問道:“請問老丈,可曾見到一位身高九尺,年過六旬的外鄉人嗎?”

老者笑著回答:“東門外有位老者,身高九尺有餘,頭像唐堯,脖子像皋繇,肩像子產,不過總的來說更像一隻喪家之犬。”老人說完,便大步離開了。

子貢奔向東門外,果然在那裡找到了孔子。

子貢見到老師,很高興,但他也不敢欺瞞老師,於是便將老者說孔子像“喪家之犬”的話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

孔子一聽,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他說我像喪家之犬,這倒是說的不錯啊......”

孔子始終肩負的使命感,讓他敢於坦然承擔一切,只要肩上的責任還在,他便會一直昂首向前、無懼無畏。

梁啟超曾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

有的人,累了倦了,於是放棄了理想,也放棄了責任。

有的人,則一如既往走下去,無論山窮水復,還是柳暗花明,他們始終肩負責任、永不言敗。

有了責任,就有了人生的方向與價值;有了責任,就會擁有承擔一切的心胸。

人生如碗,盛得下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也盛得下恩怨窮通、是非功過。

深度好文:人生如碗

02

  • 人生如碗,切勿貪婪。

碗就那麼大,裝多了,則會溢出來。

所以,不管裝什麼,都不要高過碗口。這就如同做人一樣,想要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

莊子有言:“貪財而取危,貪權而取竭。”

貪婪,是一切慾望的源,也是一切惡果的因。

不知滿足的人,永遠都在奔波勞碌地追逐著,直到被慾望所吞噬、因貪婪而沉淪。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個“石崇鬥富”的故事:

西晉大臣石崇不僅是個官二代,還是當時著名的富豪,在炫富這件事上,就算晉武帝也不是他的對手。

有一次,晉武帝的舅父王愷要和石崇鬥富,結果發現自己完全不是石崇的對手啊。

於是晉武帝決定暗中相助,將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樹交給了王愷,讓他拿著這珊瑚樹去打壓一下石崇的囂張氣焰。

當王愷得意洋洋地把珊瑚樹拿出來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只見石崇不屑地看了一眼這珊瑚樹後,隨手拿起如意便把珊瑚樹給敲碎了。

王愷當時就急了,他正要上前和石崇理論,卻看見石崇的僕人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樹。

這下子驚得王愷目瞪口呆,最後只能鎩羽而歸。

石崇雖然富可敵國,但他卻還是不滿足。一邊做官收取賄賂,一邊經商賺取外快,他甚至還扮起了強盜,通過打劫商隊而斂財致富。

貪得無厭的石崇,一向不知收斂,待到大難臨頭時,悔之晚矣。

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掌控了西晉政權。此時的石崇,失去了權勢與靠山。

司馬倫的親信孫秀因貪圖石崇的財富,便誣陷石崇為亂黨,就這樣,石崇一家老小被送上了斷頭臺。

在去往刑場的路上,石崇嘆息道:“唉,你們這些人不過是盯上了我的家產罷了!”

押送他的人冷笑道:“早知如此,你當初又為何那樣貪婪呢?你何不把財富早點散掉呢!”

石崇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貪婪如同一道枷鎖,人一旦接近,便會為其禁錮,繼而淪為它的奴隸。

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你擁有的太少,而在於你想要的太多。

擁有的太少,還可以促使你更加努力進取;而想要的太多,則會讓你沉淪於貪婪的旋渦,最終誤人誤己。

人生如碗,裝滿是福,但滿得溢了出來,那便是禍了。

所以,凡事都要適可而止,切勿貪得無厭。

深度好文:人生如碗

03

  • 人生如碗,坦坦蕩蕩。

碗就擺在那裡,裝什麼清晰可見,不需要藏著掖著,做人也要這樣坦坦蕩蕩。

《論語》有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光明磊落,如清風皓月,為人坦坦蕩蕩;

小人左右逢源,如塵沙霧靄,做事遮遮掩掩。

《左傳》中有個“祁奚薦賢”的故事:

祁奚是晉國的中軍尉,做事很是穩妥公正,由於年老體衰,所以他主動請求退休養老。

祁奚準備年老退休了,可是他空出來的職位卻需要一個合適的人來接替。於是,晉悼公請他舉薦一位接班人。

祁奚想了一會兒,最終舉薦了自己的仇人。

晉悼公大吃一驚,連忙問道:“這不是您的仇人嗎?您怎麼舉薦自己的仇人啊!”

祁奚笑著說:“您問的是誰適合接任我,又沒問我誰是我的仇人,我怎麼不能舉薦他呢?”

對於祁奚的坦蕩無私,晉悼公非常感動,所以他決定起用祁奚的這位仇人做官。

可惜的是,任命還未下達,這個人就突發疾病去世了。

於是,晉悼公又將祁奚請來,讓他再推薦一位人才,這回祁奚推薦的是他的兒子。

晉悼公這下更加吃驚了,他問道:“這、這不是您的兒子嗎?您怎麼能舉薦自己的兒子呢?”

祁奚笑道:“您問的是誰接任合適,沒問我誰是我兒子啊,我怎麼就不能舉薦他呢?”

後來,晉悼公重用了祁奚的兒子,祁奚的兒子也不負眾望,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情。

這就是祁奚“一舉不避仇,二舉不避親”的故事。

祁奚為人心底坦蕩,不被仇恨所蔽眼,不為虛名所蒙心,從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坦蕩。

以坦蕩之心修身,以坦蕩之行立世,以坦蕩之言奉公,以坦蕩之名留存天地間,這才是真君子。

深度好文:人生如碗

04

  • 人生如碗,難免磕磕碰碰。

碗是拿來用的,在使用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一不小心便會出現裂痕。就像人一樣,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坎坷。

《菜根譚》有言:“心曠,則萬鍾如瓦缶;心隘,則一發似車輪。”

寬廣曠達之人,視黃金萬兩如草芥;狹隘執迷之人,則萬事解脫不得。

縱觀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大多曠達豁然。

在我們看來,晚清名臣曾國藩,似乎官運亨通、事業順遂,是個一生順風順水的人物。

其實,曾國藩的一生也充滿了磕磕碰碰,但他卻始終以樂觀曠達的心態來對待這些坎坷。

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最終功成名就、得享天年。

早在咸豐帝在位時期,曾國藩就多次上書進言,請求皇帝廣開言路、整頓吏治。

可是曾國藩的正直敢言遭到了朝廷權貴們的嫉恨,同時也觸怒了皇帝。咸豐帝一怒之下便將他外放到江西去任鄉試考官了。

名為外調,實為罷官。

然而,即使是外放,曾國藩也沒閒著。

皇帝不待見他,可他還是懷有一顆忠君報國之心,所以他從江西回到在湖南老家後,積極幫辦團練,準備為勘定內亂出一份力。

後來,曾國藩組建了湘軍,同時也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可不幸的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一開始便接連遭到太平天國軍隊的重創。曾國藩是一敗再敗,有一次他甚至想要自刎而死。

但驀然一想:失敗算什麼,它不過是人生中的磕磕碰碰罷了。

跌倒了,再爬起來就是了。於是曾國藩重整旗鼓,再次與敵人交戰,最終成功消滅了敵人。

太平天國雖然被曾國藩消滅了,但曾國藩的磨難依舊沒有過去。由於戰功卓著且手裡還握著軍權,所以曾國藩遭到了皇帝的猜忌,這更是讓他如坐針氈。

幸好,他看得開。他知道樂觀曠達,是對付一切坎坷的良藥。

於是,他主動向朝廷提出裁撤湘軍的建議,並寫信給自己的兩個弟弟,讓他們響應號召,主動交出部分兵權。

正是由於曾國藩在面對坎坷時,總能樂觀淡然處之,這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一生順遂”的一代名臣。

人生是什麼?

人生就是一道道坎兒,過了一個又一個。

有的人望坎兒而愁,最終跌倒在坎坷面前,爬不起身;

有的人笑對坎坷,將每一道坎兒都當做一場歷練,最終千帆過盡,榮登人生巔峰。

人生如碗,難免磕磕碰碰,唯有笑對磨難,方能馳騁縱橫。

深度好文:人生如碗

05

正所謂,衣食住行,皆是修行。

越是平凡常見的事物,越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最普通不過的“碗”,卻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如碗,學會承擔一切;

人生如碗,莫要貪婪索取;

人生如碗,力求坦坦蕩蕩;

人生如碗,笑對磕磕碰碰。

人生道路漫漫,學會“碗”中道理,方可修心保身,通達無礙。

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