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信:禁用華為堪比“世界末日”,將導致30億歐元損失

近日,德國《商報》獲得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的一份內部文件,其中描述了公司預計的最極端情況:若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供應商被禁用,德國電信將不得不花費長達五年的時間將所有設備從現有網絡中移除,這至少將導致 30 億歐元損失。

在德國電信的現有網絡中,華為設備佔比約 50%,因此這種情況在文件中被稱作“Armageddon”,意思是損失慘重的災難性後果,堪比“世界末日”。

據稱這份文件來自於一場德國電信和華為的高層會議。報告概述了美國向盟國持續施加的壓力,要求將華為等中國設備供應商排除在 5G 網絡之外,並且對禁用華為進行了詳細地案例研究和損失評估。

由於德國政府持有德國電信的一部分股份,因此其案例研究對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其他電信公司也有參考價值。在回覆媒體置評請求時,德國電信和華為發言人均未明確答覆文件內容是否屬實。

“在目前的 4G 網絡中,大部分華為和愛立信設備被用於天線上。搭建 5G 網絡依賴現有 4G 設備,如果完全在 5G 中禁用華為,就意味著我們要移除所有華為 4G 設備,”德國電信發言人表示,“這樣做會讓德國在 5G 擴張中大幅落後,大部分地區會因設備拆除而暫時失去 4G 服務。”

6 月 17 日,德國電信董事會成員兼總經理德克 · 沃斯納(Dirk Wössner)宣佈,公司已經完成階段性 4G-5G 升級項目,正式開始在德國部分城市提供 5G 服務,試點地區涵蓋總人口的 20%,預計在 7 月中旬提升到 50%。

據稱華為和愛立信均以供應商的身份參與了升級項目——因為現有網絡廣泛使用了兩家的 4G 設備。

鑑於德國目前仍未確定是否允許華為進入 5G 網絡,尚不清楚德國電信有沒有與華為簽訂 5G 合同,以及是否在 5G 升級項目中使用了華為設備。

迫不及待的德國電信

默克爾政府 2019 年一度傳出要給華為開綠燈的信號,允許在非核心 5G 網絡中使用其設備,但反對黨和美國隨即施加了更大壓力,正式政策的出臺被迫擱置。

更有知情人士透露,德國電信原本在 2019 年 12 月已經計劃將華為作為其 5G 主要供應商,雙方談判已經有了一些進展,但後來迫於政治壓力不得不暫停,等待政府決定。

當時,有議員向電信公司施壓稱“不要搶先造成既成事實”,否則一旦遭到禁用,別想申請賠償。

隨著時間的推移,懸而未決的狀態讓德國電信倍感焦慮。在 2020 年 4 月底,《商報》透露了該公司想要繼續推進與華為合作的計劃,稱其已經通知了政府,似乎鐵了心要在非核心網絡中使用華為設備。

不只德國電信,很多電信公司和國家都在探索區別核心網和非核心網供應商的思路,比如英國允許華為參與 5G 非核心網部署且份額不超過 35%,法國也效仿英國出臺了類似政策,歐洲電信巨頭沃達豐、西班牙電信和英國電信則公開表示,計劃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核心網中移除華為設備。

事實上,在 3G/4G 時期,即使沒有明文規定,一些歐美國家的電信運營商也已經將核心和非核心網供應商區分開來,類似於行業不成文的默許原則,普遍存在於移動和寬帶業務中。

比如美國一些小型電信運營商就在接入網中使用了華為設備(儘管美國早就大規模禁用了華為),加拿大電信巨頭貝爾(Bell)所使用的 4G 和寬帶華為設備也都集中在非核心網中。

“中國設備供應商在天線技術方面尤為領先,”德國另一家小型電信運營商 1&1 Drillisch AG 董事長 Martin Witt 表示,“很遺憾,歐洲供應商在這方面的確落後一到兩年的時間。”

運營商和決策者的角力

整體來看,歐美電信公司普遍認為禁用華為弊大於利,但政策制定者會額外考慮政治因素和技術依賴帶來的長期憂慮。兩者的角力不可避免。

在運營商看來,移除現有網絡中的華為設備至少要 3-7 年的時間,消耗的成本以數十億歐元為單位,而且必定會讓部分地區的服務暫時中斷,影響用戶體驗。費力不討好不說,高昂的成本還要自行承擔,政府即使提供補償,也只是杯水車薪。

這還不算華為設備本來就相對便宜,而且性能優越,排除之後只能以更高昂的成本部署 5G 網絡。這些花銷最終還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沃達豐曾公開表示,“公司採購華為的硬件設備已經有十餘年曆史,在持續不斷的安全審核中從未對華為設備的安全性產生過疑慮,也沒有發現過華為設備遭到不當使用。如果華為的電信設備不再允許被使用,整個歐洲電信產業都將面臨困難。”

但在歐美各國的決策者看來,政治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美國的壓力很難不管不顧。實際上,美國最初打著的 “威脅網絡安全” 旗號收效甚微,只好配合政治、情報和外交關係施壓。

但很多歐美國家不願意或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直接禁用華為,於是改變策略,利用 “拖字訣” 創造不確定性,從而讓電信企業自己做出放棄華為的選擇。

畢竟商業公司要面臨競爭,一旦有對手因為不使用華為設備而放開手腳部署 5G 網絡,自己卻等著政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做出的決定,很可能會將領先地位拱手讓人,在 5G 時代落於下風。這種危機感和緊迫感會逼迫企業暫時放棄華為。

另一方面,決策者還擔心依賴單一供應商可能會引發的長期顧慮。只因為現有網絡設備由某家供應商提供,就完全基於該供應商部署下一代移動網絡,會在無形中塑造一種技術壟斷和依賴的狀態。

“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現在對中國供應商產生的巨大依賴延續到下一個領域,”德國議員 Christoph Bernstiel 警告稱。類似的論調在德國政府內部也獲得了一定的支持。

不過,這其實是供應商的慣用手段,華為、諾基亞和愛立信都在使用類似的套路,而且也廣泛存在於各行各業中:自家的下一代產品,自然要和自家的上一代產品兼容的最好。

單純地封禁或限制某個供應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反而會因為缺乏競爭而提升成本,開源和多供應商策略才是正道。

作為回應,德國電信總裁霍特格斯(Timotheus Höttges)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公司奉行 “多供應商策略”,比如在 4G 網絡中愛立信和華為各佔比 50%,不存在“過分依賴” 一說。

“排除一個供應商會降低我們的靈活性,我們反對實行全面禁令,” 霍特格斯在 6 月 19 日的股東大會上著重強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