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点蓝色字关注“乌兰察布日报”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春阳将编织的万道金线遍撒大地,融融暖意间,我们走进卓资县易地搬迁安置点福安小区采访。

幽雅的环境、齐备的设施,却并没看到以往悠闲晒太阳的老人。

搬到新居的老人们在忙啥?

带着疑问,步入小区内的“巧手手扶贫车间”,这里的所见所闻拉直了记者心中的“?”。

车间里,只见满头银发的老人们正忙碌着:缝制盛酒皮囊、制作仿真草坪、编制汽车座椅垫、轧制工作服……虽然手头忙碌的活儿不同,但是老人们的脸上却绽放着同样灿烂的笑容。

已近耄耋的李玉才老人是大榆树乡羊圈湾村村民,79岁的他,身子骨硬朗,编制汽车座椅垫已是他的熟练活儿。

“这点营生不是很费劲儿,适合老人干。车间里老伙伴儿多,边工作边聊天可开心哩!” 作为车间里年纪最长的“上班族”,李玉才老人一脸乐呵。

年逾古稀的李德奎和老伴儿刘润梅去年搬进福安小区,新居距扶贫车间仅一楼之隔。采访时,老两口 “头对头”正专心致志编制汽车座椅垫。“上楼住新房,下楼有活儿干,没想到这么大岁数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现在的日子可真是越过越有味儿。”交谈间,老两口喜悦难掩。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李德奎和老伴儿刘润梅正在编制汽车座椅垫。本报首席记者 常晓萍 摄

“我们这把年纪,已经不可能外出打工了,在这里上班,每月至少能有1000块收入,贴补家用足够啦!”忍不住插话的76岁老人胡林一脸满足。

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产业扶贫是关键。为此,卓资县专门成立了异地扶贫搬迁服务中心,积极为老、弱搬迁户量身定制工作岗位,促其增收脱贫。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目前,“巧手手扶贫车间”已安置600多人就业,其中超70%是贫困户。本报首席记者 常晓萍 摄

搬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丁瑞锋介绍,“巧手手扶贫车间”作为贫困群众从“搬得出”到“稳脱贫”的依托,目前共安置600多人就业,其中超70%是贫困户。车间成立以来,先后与10多家企业签订来料代加工协议。在这里上班,不受时间、年龄限制,只要肯干,就会有稳定收入。

目前,卓资县共有五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每个小区都创办了扶贫车间。与此同时,还采取国企投资建厂、民企租赁使用、贫困户享受收益的模式,建成金鸡扶贫项目、冷凉蔬菜加工项目、光伏扶贫项目、脱水蔬菜项目等,依托产业发展,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提速增收。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能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挣钱,村民们心里踏实多了。本报首席记者 常晓萍 摄

走出扶贫车间,来到福安小区采访。从大榆树乡凤凰台行政村菜园子村搬迁到这里的赵计生、李改叶老两口,热情邀请记者去他们的新房看看。

敞亮的客厅干净整洁,简洁的卧室温馨舒适。50平米的新房里,彩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一应俱全。

回想搬迁之初,村干部来到赵计生老人家,告知县城建起了易地扶贫搬迁住宅楼,并动员老两口搬过去。但当时的赵计生却犹豫不决。“我们不是不想住新楼,而是担心住不起,可老房子破得真没法儿再住啦!”当时的老两口好纠结。

是扶贫干部多次到家耐心做工作,赵计生才最终解开心结,下决心搬出山沟住新楼。

据卓资县委常委赵利森介绍,卓资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重点贫困村就有64个,搬迁人数多、搬迁任务重。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全县上下整合资源、合力克难,先后对4520户11125人实施了易地搬迁。搬迁后,全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齐心协力“壮产业、强服务、促增收”,搬迁群众 “挪穷窝”挪出了新生活。

今年3月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卓资县退出贫困旗县序列。

然而,卓资人清醒地知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市委四届八次全会更是明确要求: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也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我们绝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必须凝心聚力、冲锋到底,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这是目标,更是路径!

2020年,向着这一目标,沿着这一路径,卓资县正只争朝夕,加倍努力,奋力决胜脱贫,快步奔向小康。

采访结束时,回望福安小区楼宇,墙上“挪穷窝,住新房,永远不忘共产党”一行大字,在春日暖阳下鲜红夺目,情深意长!

来源/ 乌兰察布日报

/ 首席记者 李秀珍 记者 刘志宇

审核/ 乌云夫 白晓东

编辑/ 其木格 呼 和

校对/ 郭晓辉

乌兰察布日报

我杜学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全市人防系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相关事宜 | 查看更多

内蒙古贫困旗县全部“摘帽” | 查看更多

啥?内蒙古高速公路开始收费了? | 查看更多

“挪穷窝”挪出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