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2013年,陳軸曾用影像作品《I’m not not not Chen Zhou》,對自我進行反思;2020年,陳軸帶著行為藝術作品《鏡子不久後將在世界上消失第一章:鏡子裡的假象讓我看不清鏡子》迴歸公眾視野,從另一角度再次闡釋了對“我”的思考:人要發現自我的“在場”。這一次,陳軸為觀者帶來了三面鏡子。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4月18日,陳軸新作《鏡子不久後將在世界上消失第一章:鏡子裡的假象讓我看不清鏡子》在CC基金會&藝術中心亮相

意外的是,直播現場,陳軸的兒子哭著要將父親的面具摘掉,陳軸將鏡子對著兒子,兒子哭著將鏡子推開。

2020年4月18日至7月12日,陳軸新作《鏡子不久後將在世界上消失第一章:鏡子裡的假象讓我看不清鏡子》在CC基金會&藝術中心亮相,並與舊作《I’m not not not Chen Zhou》並置呈現。值得一提的是,陳軸為舊作訂製了黃色的房間,他調侃那是過去的作品,希望從類似博物館的視角重新觀看。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陳軸為《I’m not not not Chen Zhou》訂製了黃色的房間,希望將其放入類似博物館視角重新觀看。

如果說7年前的《I’m not not not Chen Zhou》帶著對現實的否定與迷茫。那麼,在這次新作中,陳軸變得沉靜、從容,作品帶有些許冷冽的直指人心。癲狂的黃變成了靜謐的藍,象徵熱烈的大面積的紅首次出現在作品中。《I’m not not not Chen Zhou》中人物的不斷運動與瑣碎並充滿隱喻的表達,變成了藝術家在舞臺的獨自靜坐。作品中的失衡感更加強烈:新作中,一面破碎的鏡子矗立在展廳盡頭。雖然表達方式有所轉變,但陳軸的作品內核並未改變:一以貫之的黑色幽默,對“人的存在”的不斷思考,以及對固有經驗的持續拆解。當然,還有那面不斷出現的“鏡子”。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新作中被反置在藍色背景中的鏡子,上繪兩條流線,隱喻鏡子的反光。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新作中,倒下的巨人輪廓,手持一本不斷重複同一笑話的書。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一本正經”的外文著作

在陳軸的創作中,“鏡子”元素首次出現在《I’m not not not Chen Zhou》裡:一個頭腦不清醒的人對著鏡子喃喃自語“這是一個我,還是兩個我?”陳軸認為,“鏡子”的有趣之處在於,人們很少意識到“鏡子”的存在。通俗的說,人們大多會被鏡子裡“假象”迷惑,而忘記了“鏡子”本身。即“鏡子裡的假象讓我看不清鏡子”。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4月18日,陳軸戴著眼鏡封死的面具在舞臺中央照鏡子。

人何嘗不是如此?浮華世間,人往往過分耽溺於過眼雲煙的生活表象,而忘記了自我的真切存在。為了讓觀者意識到這個問題,陳軸戴著眼睛封死的面具坐在舞臺中央照鏡子,長達3小時。物理意義的鏡子並不重要,即便眼睛封死,觀者只需在內心豎起一面鏡子,便能關照自我的存在。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觀眾在陳軸新作的舞臺邊靜坐。

那麼,新作中,陳軸是從哪些角度闡釋“人要發現到自我的‘在場’”呢?一起來看看陳軸的回答。

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對話陳軸

Q: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

A:陳軸

Q:你如何理解“鏡子”這一元素?A:“鏡子”是公平的、實際地觀看。Q:為什麼希望大家意識到鏡子的存在,又在展覽標題中寫道“鏡子不久後將在世界上消失”?A:算是一種恐嚇吧。如果再不快照照“鏡子”,那麼它可能真的會從世界上消失。Q:創作的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事情?A:有一件事情蠻有趣,我經常逗我的娃,有時候他哭鬧,陷入一種情緒時,我就會拿一面鏡子照他,他看到鏡子裡自己哭鬧的樣子就會很生氣。他就哭著要我把鏡子拿開。鏡子會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在場”,當時的這個“在場”就是他在鬧情緒,他被情緒帶走了,忘記了“自己在鬧情緒”。

不過鏡子只是個道具,並不需要一面實體的鏡子。

Q:那我們如何去找到這面“鏡子”?A:不需要找,我們隨時可以注意到自己當時所處的情況,一注意,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在場”,比如現在你正在看著這篇訪談。Q:創作過程還順利嗎?有沒有遇到什麼難以突破的地方?A:基本順利,一下子想不起來什麼難以突破的困難,總體比較偷懶吧。Q:為什麼在新作中使用首次使用了紅色?A:直到今年用了紅色,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創作用了三原色:黃、藍、紅。我並沒有刻意設計,顏色在創作中自然顯現了。黃色時期,整個人都很愉悅,有一種迸發的感覺,有點神經質,對一切都充滿質疑。後來,我離開藝術界3、4年,人沉靜了許多,慢慢的我畫畫就只剩下藍色。

紅色是能量,今年我意識到我需要更好的掌握能量。

Q:您曾說“現在回頭看,覺得黃色時期的自己有點不自量力”,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A:現在回頭看,那時候我以為自己看明白了很多事,但實際上對世界只是一種文本上的認知,它並不是我的真實經驗。那段時間,忽然間接觸到很多事很多理,覺得自己彷彿揭開了世界一些秘密,這些文本如此高明,以至於我真的覺得自己理解了這些文本。所以,當時很癲狂,有一種解開偈子的狂喜。現在想想,那時候離世界的真實狀態還很遠,所以覺得那時自己有點不自量力。Q:這兩件作品都是關於自我內心的探索嗎?您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A:語言充滿著詭計,只要開口,很可能立即掉入陷阱中。我有點無法回答,因為,首先我們得對“自我內心”有相同的定義。

至於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喜劇演員。

Q:您曾說“希望把自己放在一個危險的境地”,在日常中,是如何實現的?

A:我想是逐漸的不期待,不期待想象中的結果。

雅昌原創,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雅 | 昌 | 推 | 薦

春拍在即,

雅昌得藏為各位藝術愛好者及藏家

帶來了全新收藏利器

雅昌雲展小程序上線啦

戳鏈接查看高清大圖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展覽&對話 | 陳軸:發現自我的“在場”

商 | 務 | 合 | 作

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字化

商業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