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如何健脾补脾?教你小妙招!

脾胃是后天之本,对于慢性病患者,如何健脾补脾十分重要。

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如何健脾补脾?教你小妙招!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在治愈疾病的过程,要将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具备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

那么,如何健脾呢?

1.饮食调节

1)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

2)“四宝粥”:莲子肉、山药、薏米和芡实。将这四样东西按1:1:1:1的比例配好,打成粉,每次熬粥的时候放上几勺即可。也可以先把这四样东西一起煮熟,然后放在料理机中打碎后食用。

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如何健脾补脾?教你小妙招!

2. 中药调节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3.经络调节


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如何健脾补脾?教你小妙招!


脾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个穴。

1)隐白(井木穴): 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2)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3)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4)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5)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6)捏脊。捏脊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行走路线,捏脊可以刺激到两条经络,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捏脊还有滋阴补血、平抑心火的作用。捏脊的方法特别简单,捏起皮肉,放开,再捏起皮肉,旋即放开,不断重复。

4. 控制自己的心情,尽量减少发火

这是调理肝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肝不郁,脾不虚。

中医脾胃是后天之本,如何健脾补脾?教你小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