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文/文小刀


她叫贾晓月,长得恬静美丽,给人娇俏柔弱的感觉。贾晓月在连云港长大,在南京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就业当护士。疫情刚开始时,她在网上看到阴霾之下的武汉,心情异常沉重。她和其他众多自发援鄂的医护人员一样,不假思索地在武汉志愿者招募信息里报了名,毅然选择了向疫情最严重的城市逆行。那个时候别说是武汉,就连整个湖北都让许多其他省份的人避之不及;那个时候“湖北人加油”成了所有人共同的口号,“湖北人走开”又成了无数人真实的心里想法;那个时候25岁的贾晓月打好了车票,逆行得悄无声息。


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贾晓月不在国家单位,更没有编制,不属体制内的她以个人名义驰援了武汉。她没有享受到任何公派医疗人员的待遇,自己一个人坐车来,最后又一个人默默买张票独自返程。4月2日,在武汉与病毒搏斗了一个多月的贾晓月,终于完成自己的“使命”,无声无息地离开了那座充满伤痛的城市。回到南京后,她自行隔离了14天,然后归于平静,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没有掌声、没有鲜花、没有欢送,没有感谢,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经舍命得挥汗挥泪地咬牙战斗过。个体医护人员在前线,面临的危险和困难同体制内的并无区别。武汉在抗疫过程中,医护人员感染丧命的机率比普通民众要高出很多,他们是在最危险的城市干着最危险的工作。贾晓月出色的完成了使命,也成功保护好了自己。


而贾晓月只是众多援鄂个体医护人员中的一个缩影,四川乐山的CT医师黄维主动支援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正式上班第一天,黄维早上6点多就醒了,穿上尿不湿,一干就是一整天,几乎就没停过。


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2月5日,在经历了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个体户医生莫仁云关闭了自己的私人诊所,决心到武汉参加救治工作。虽然家里人极力反对,但是他无论如何还是去了武汉。从2月15日至3月13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莫仁云顺利完成了救治任务,在经过14天隔离后,他于4月2日乘火车抵达广西来宾。他的妻子和四位朋友到火车站接她回家,简单的一束鲜花和四张红纸打印的欢迎标语。

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钟南山的逆行,全国上下把他奉为国士,媒体的颂扬更是经久不息。公派医护人员的逆行,怀孕上前线、剃头做贡献之类的报道到处皆是,感动了很多嗜好“正能量”的人;被领导们事后过河拆桥偷摘桃子克扣补助的事情同样也屡有发生,让人愤怒同情。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这群体制内的英雄上,这没有问题,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英雄,都应该受到尊重和礼遇。只是,有几个人留意到了贾晓月们。

武汉的朋友说,我们湖北人对不起贾晓月,她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可是我们什么也没做,都没得及好好说一句谢谢和再见。

疫情还没结束,什么先进个人之类的表彰已经陆续出炉,后面当然还会有很多其他名头的荣誉,毕竟我们在这方面还是颇为擅长的。记得前不久,那个义正言辞写下“8人造谣”和“不会人传人”的良心记者廖君,和“造谣”了的李文亮医生共同获得了先进个人的称号。连廖记者都能得奖,贾晓月们是否可以考虑激励一下?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有的人眼睛永远是往上看的,永远是无利不起早的。

援鄂的贾晓月没有掌声,没有欢送甚至没有人记得她曾舍命战斗过

贾晓月们是无名英雄,对他们来说鲜花和掌声并不重要。对我来说,他们有没有奖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希望关于他们的文章能够得到传播,能到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让大家知道他们的事迹,让大家知道他们曾经舍命战斗过,大家不仅知道他们更没有将他们遗忘。希望大家能转发此文,向贾晓月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