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陵墓第七代守墓人白慶榮

四家子蒙古族鄉公主陵村位於法庫縣城西15公里處的瀋陽第一高峰——巴爾虎山東麓,蒙古族人口1761人,該村交通便利,公主陵村自然風光秀美,文化內涵豐富,境內的巴爾虎山山勢奇偉,景色宜人。村內有齊默特多爾濟王爺、和碩端柔公主、晚清叱吒風雲人物僧格林沁親王等歷史人物墓葬,僧王陵遺址中的青石蟠龍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守陵人白慶榮

關於僧格林沁之死,民間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僧王遇難後,被捻軍割去頭顱,身首異處,屬下只搶回一具無頭的身子。安葬時,清廷特選派工匠,打造了一隻黃金頭顱安上。就在當年公主陵被挖那年,已安臥巴虎山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也被拆毀。據介紹,當人們掀開棺槨,死去近百年的僧格林沁靜靜地仰臥其中,屍體尚未腐爛,身著親王朝服,身首俱全。“哪裡有什麼黃金頭?”陵園附近的村民說,僧格林沁陵墓被毀時,珠寶玉器成籮筐地往外搬。其中有一隻九龍杯尤其顯眼,裝滿酒時,杯中會出現九條遊動的金龍,引頸奮爪,狀若活物,此杯後來不知所蹤。有當地老人介紹,從墓穴裡翻出好多的綢緞,後來都做扭秧歌的帶子,用了好些年。現在,僧陵只有又重又大的“聖旨碑”未被砸毀,成為墓園的唯一遺蹟。

據史書記載,僧王陵園建築極具工巧,氣勢恢宏。

僧格林沁陵墓第七代守墓人白慶榮

如今,僧格林沁陵所居之地,片瓦無存,成了一片玉米地。只遺留下一塊聖旨碑孤零零地立著。如今,守護著僧格林沁孤碑的是一位蒙古族農民白慶榮。史料記載,白家是於1761年調來為雍正皇帝的侄女和碩端柔公主守墓的蒙古族貴族。“祖上犯了點事,乾隆年間發配到法庫來守墓的。”白慶榮這樣解釋自己家族的遷居史,“到我這一輩,已經是第十代守墓了。”

僧格林沁陵墓第七代守墓人白慶榮

僧格林沁陵墓建在此處後,白慶榮的祖輩便開始專門守他的墓。“咱們雖說是發配守墓,但也是貴族! ”白慶榮說,“咱們跟成吉思汗、僧格林沁都是一個姓。”上個世紀50年代,白慶榮的父母搬出了僧格林沁陵寢所在地。他們不會想到,數十年後,他們的兒子又一次成為這項“家族產業”的延續者。

僧格林沁陵墓第七代守墓人白慶榮

1993年,法庫縣文物管理辦公室找到白慶榮,在墓園的舊址旁邊給他蓋一間看護小房住。看什麼呢?就是那塊已經斷成兩截的石碑。24年來,白慶榮一直與僧格林沁碑共度晨夕。多年來,白慶榮已經深深瞭解了他守護的陵墓主人。他現在很擔心的一件事是,他已年近六旬,老伴已去世,就有一個女兒,現在在法庫縣城打工。他說,守墓是男人的差事,女孩怎麼守啊?看來守墓的差事到他這裡是斷代了。他說,他就是想見見僧格林沁的後裔。“我身下沒有男丁,守不了了,得和王爺後人告個假,也算是交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