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话语是误会的根源。尤其是几千年前古人的话,常常会被人们所误解。

比如,孔子的这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天往往被大家理解为:

人都是不怕自己挣的少,就怕别人比我多;哪怕生存比较困难,但只要周围的人都一样,也就心理平衡了。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连起来,似乎是孔子在向统治者支招——

不用担心物质匮乏,关键要平均分配(这样大家就平衡了);不用担心老百姓穷,关键要让他们安分守己(从而防止造反)。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讲的是这个意思吗?

这听起来,怎么像是策士、谋士的权术之言,而不像是主张“仁者爱人”的圣人之言呢?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还是让我们回到这两句话的原始出处——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得知季氏将要讨伐颛臾的消息,认为不应发动这场战争;他批评自己的弟子冉求和子路没有尽到责任,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简单来说,孔子主张用仁、义、礼、乐(修文德)来使远人归服,反对发动战争。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对其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等几句,孔子十世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的注解是:

“国,诸侯也;家,卿大夫也。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乎;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

东汉经学家包咸也注解道:

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也。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这就是说,“寡”,并非指物质财富匮乏,而是指土地、人民寡少;“均”,也不是指财物的平均分配,而是指“政教均平”,即分配施政管理原则的公平、公道

诸侯、卿大夫(有国、有家者)不必担心土地、人民寡少,关键是要施政公平合理,人民才能安心发展生产,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富足的生活。政通人和、百姓安乐、文明昌盛,就能招抚“远人”来归服。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这,才是孔子这两句话的本意,也是与其“重仁”学说一脉相承的。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当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

西汉儒学大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将这两句话写成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即“寡”、“贫”二字作了互换。

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也认为,应该这么互换,文理才通顺。因为“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的“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的,二字互换,才能上下贯通。《论语》原文应该是传写有误了。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不过,这么一换,意思就彻底变成了“不怕民贫,就怕民财不均;不怕百姓少,就怕他们不安分守己而犯上作乱”

如此一来,主张仁政爱民的孔子,也一下子变成了维护统治阶级、敌视人民的策士嘴脸。可见,一字之易,对于孔子思想的评价,影响有多大!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两个字互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可能天差地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