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學生適合上美國公立大學

原博客 http://blog.fang.com/7490719/16850138/articledetail.htm。博主注

這篇博客,是君無戲言第一次到美國訪學時所寫,時間是2013年9月。


博主君無戲言這次造訪美國大學,到過的公立州大有兩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羅格斯大學,後者是新澤西州的州立大學。在來美國的飛機上,座位兩邊,恰好坐著兩個UCLA(加大洛杉磯分校)的同學,一個是大二來自成都的女生學習傳媒,一個大四來自香港學習心理學。一路上他們給我介紹UCLA的情況和他們的得失感覺。他們講了不少同學自控力不強,很難學得好;在聖地亞哥分校,我深入校園,和幾個同學接觸。有一個來自上海的同學讀了6年還沒有畢業,整天沉迷於遊戲不能自拔。另外一個南外男生,小高考之後才準備留學,SAT標化成績一般;但是他進了大學後刻苦努力,才3年就讀完本科,正準備申請研究生呢。羅格斯大學,博主見到了兩個今年剛剛入讀的南外女生,她們的SAT分別是1800,1900,是一對死黨姐妹。參觀州立大學,無論是聖地亞哥分校還是羅格斯大學,給我印象最深的都是停車場巨大,尤其是聖地亞哥,校園裡不僅有多個停車場,還有多層的停車樓,蔚為壯觀。同學們介紹,在這種大學,沒有汽車寸步難行;那個6年都沒有畢業的上海同學最近剛買了一臺12萬美元的NISSAN GTR 超跑。在美國,奔馳E350才63000美元,可想而知這臺車的檔次了。學校人數多,住得分散,孩子們又遠離父母,對於自控力不夠的中國獨生子女同學而言,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究竟什麼樣的同學可以來公立大學讀書?博主特意轉發王青博士的一篇文章,他的見解獨到,供讀者參考!!博主君無戲言注。


面積碩大的停車場,在加大聖地亞哥里不少。


成立於1959年的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擁有500多公畝的校園,雖然建校只有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已經成為美國頂尖以研究科學為主的大學之一。在美國國家教育調查委員會的調查中,該校是全美排名第10的高等教育學府,經過評鑑是全球最重要的學術機構之一.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在2012年入學學生中有48.1%的亞裔學生,2012年入學的681名國際學生中有大陸學生有400餘名。聽該校同學介紹,今年入學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達到了700人。


聖地亞哥分校山腳下就是海灘;雖然已經是9月底,依然還有好多人拖家帶口在衝浪。聖地亞哥的氣候非常好。


羅格斯大學位於新澤西,和紐約靠近,應該說地理位置很不錯。我們去的是他們的宿舍,坐校園班車到上課的校區需要20分鐘。校區有好幾個。我們到的校區是位於紐瓦克(Newark)。


宿舍裡上課地方遠,買車自然就成了許多同學的必然選擇,所以停車場規模驚人。

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全稱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是一所位於美國新澤西州(New Jersey)的公立研究型大學,也是其最大高等學府。最早於1766年成立前身為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是美國最早成立的第八個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獨立革命前九所私立殖民地學院之一。

新澤西州州議會分別於1945年和1956年通過法案將羅格斯大學指定為公立的新澤西州州立大學。羅格斯大學由三個校區組成:主校區位於新澤西州新布朗斯維克市(New Brunswick)與皮斯卡特維鎮(Piscataway),另兩個分校區位於紐瓦克(Newark)和肯頓(Camden)。

羅格斯大學提供跨175個系別、29所學院的超過100個學士學位、100個碩士學位以及80個博士或專業學位,隸屬美國大學協會,是美國的頂尖大學,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學。學校裡的學生數量有38,576名本科生, 12,904名研究生,教師數量教職員2,552人 ,校園面積超大。


校方科學利用停車場,遮陽的車棚上方安裝了光伏太陽能。


什麼樣學生適合上美國州立大學

王青

中國學生及其父母們追求名校,而且完全是盲目地追求,從來沒有思考過半點為什麼要上某一所名校。我自己出身於UCLA,從研究生的層面來說,這樣的科研型大學的領先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那麼對於本科生來說,UCLA好不好呢?學校近些年來的排名都在全美20-25位這個檔次,美國得到認證的四年制大學有2千6百多所,排名在前25位,就是百裡挑一的水平了,當然好,根本沒二話!

可是這麼多年來,碰到一心想申請UCLA本科的中國學生,我個人都是勸“冷”的。為什麼呢?現在中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裡有一個死穴,這個死穴又恰恰碰上了像UCLA這樣的大型科研型州立大學的死穴,共振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死結。在這種情況下,我是覺得一般中國留學生應該回避UCLA。

中國學生的死穴就是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這個獨立生存,在生活方面問題重重但那還是次要層面上的問題,可在學業方面就很致命了。我們的孩子從很小開始就被限死在具體的學習內容和技巧上,不到該識字的年齡就大篇開始閱讀、甚至是英語閱讀,然後幼兒園學小學內容、小學學中學內容,這些內容的核心又多是圍繞著具體考試內容來的。這樣,孩子沒有在未來的個人生存層面得到足夠的引導和培養,到了高中年齡段,除了背書和考試,眼睛裡已經幾乎什麼都看不見了。

再看UCLA類州立大學的死穴,就是不關照學生。學校定位為科研型大學,一心希望要依據州財政背景的支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進而提升歷史較短的學校的地位。近年來,在UCLA和伯克利加大之間,幾乎年年都能出一例諾貝爾獎(今年的經濟獎就是UCLA的退休教授)。在這樣的背景下,學校提倡科研而不注重教學,信奉的是研究是最好的學習。UCLA的校規明確規定教師是“科研者”(researcher)而不是“教育者”(educator)。這樣本科生上的是大課,多數人只認識做助教的研究生而從來沒機會跟帶課的教授直接打交道,不論這教授多麼有名。美國的本科教育,不分系、不分班,沒有班主任老師、沒有系行政的管理,全是靠自己選課,要修哪個專業,就是要在學分和課程要求上達到那個專業設置的要求。可以想象,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中國學生到了動輒數萬人又不關照學生的州立大學,這樣兩個死穴碰到一起,最大的概率就只能是自生自滅、甚至自暴自棄了。

不過也就在最近,一名中國留學生憑藉她在美國獲得高中文憑的 “傳奇”經歷深深地打動了我,破天荒地我第一次全力支持和鼓勵了一名中國學生申請UCLA的本科。

今年二月初我發過一篇《高三生美國轉學記》的博文,記述了我陪一名國內來的高三學生在美國公立高中辦理轉學手續的事情。時間好快,一個學期過完了,這名學生已經拿到了畢業證,準備進入社區大學進一步學習了。回看那篇文章,當時我們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跟學校落實孩子是否能夠拿到美國的高中文憑,因為她過來時畢竟已經是高三下學期了。學校的學生顧問(counselor)給她建議的課程,一方面是保證要完成足夠的學分要求拿到畢業證,另一方面,因為這名學生來的時間已經錯過了申請大學的各項準備工作的時間了,所以替她準備半年以後進入沒有門檻限制的兩年制社區大學,再進一步轉入四年制大學完成本科學位。

現在中國來美國上高中的學生很多,她周圍的同學裡跟她經歷類似的就有不少,而且竟然還有她國內同校的同學。這些同學都告訴她一件事,就是像她這樣情況的,沒有一個人拿到過畢業證。在同學或同伴之間聽謠、信謠、傳謠,不光是這些小留學生、而且是整個旅美華人群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願、不敢、甚至於“不屑”直接去主流渠道獲取準確信息和應對方略。留美高中生、大學生裡我聽到最多的就是“哎呀,都要補英語的”、“這門課都要考的”、“這個都要要求的”之類的調調,結論下得死死的,而根本沒有意識到美國是一個有多種選擇的社會系統,自己還可能會有什麼機會或選擇根本都沒有去考慮過。我當時給這名學生交待了一個最關鍵的原則,就是碰到什麼事情,一定要去找學生顧問,這是一箇中國學校系統裡沒有的職位,是美國學校裡獨有的以關心和幫助學生為己任的一類行政人員。這名高三學生深深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她在聽到所有的中國學生告訴她拿不到畢業證的情況下,勇敢地去約見了學生顧問,在顧問的幫助下通過一條“傳奇”的道路拿到了畢業證。

學生顧問給她的調整方案真是一個聞所未聞方案:拿掉了她已經選修的數學課和藝術課,都改成了體育課。這樣,她每天要上三節體育課。一門課下課了,同學之間都要打個招呼,問問下節是什麼課,去哪個教室,她的回答就每每總是“體育課”,她也就在同學們的笑聲中就成了一個只上體育課“傳奇”人物。可是最後呢,她就這樣傳奇般地靠修讀體育課到達了畢業要求,參加了夢寐以求的盛裝畢業典禮以及學校組織的兩場通宵畢業舞會。而笑話她的那些中國同學,都沒能及時畢業和也沒有獲得參加畢業活動的資格。

我在陪她轉學的博文裡提到她能否能夠按時畢業關鍵在於對中國帶來的學分怎麼算,當時學生顧問已經安排評估部門加急處理了。她入學一週以後還參加了相關的英語和數學的考試,看起來到了她再次去見學生顧問的時候,顧問已經可以明確看到她的數學不用再學了,而且她的藝術課一定也是跟畢業要求無關的,取消掉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其他課程。至於體育課本身,一方面或許她就是缺體育的學分,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體育好通過,反正在選修學分的美國高中系統裡,就可以選不同時間段的體育課,於是她一天六節課就有三節是體育課了。

試想一下,五千學生的高中,不分班,沒有班主任,就靠自己選課上課,如果不去及時和反覆地跟學生顧問溝通,最後成績不好或是達不到畢業要求都不會有人知道。選課的記錄是存檔的,但是如果學生不主動去找顧問,他們不可能記得住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就來不及做及時的調整。這裡面最大的關鍵就是到了高中的年齡段,美國的學校系統已經認為學生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了,是一個完全靠自己生存能力來競爭的系統。從小隻知道背書考試、沒有一點獨立生存能力的中國學生到了這裡,一下子面臨這樣的壓力,的確不好對付。這樣的體系也間接地導致了中國學生們扎堆傳謠的局面,使得他們無法融入學校和社會的主流,慢慢地沉淪下去了。如果這名學生沒有去約見學生顧問,最好的結果也就只能是在家拼命學習顧問第一輪替她選下的課,成績再好最終都可能就會簡單因為體育學分不夠而不能畢業。

現在,孩子已經歡天喜地地參加了學校的畢業晚會,興奮得不得了。她在準備社區大學的選課,又過來問我的一些意見,她這一次明確提出希望今後能進UCLA學習。所以這一次我不但沒有勸“冷”,還告訴她了一個鼓勵她申請的重大秘密,就是她從現在的社區大學申請進入UCLA,錄取比例比從高中畢業直接申請要高出四、五倍,在加州政府統一設計的教育體系裡,四年制州立大學專門給兩年制社區學院留出了一定比例的轉學生名額。這甚至可以說是一條秘密捷徑!

這名學生在美國的公立高中表現出來的獨立生存能力,使我判斷她在UCLA這樣的州立科研型的大學裡會有劈風斬浪的展現機會。以前我曾聽過“貓爸常志韜”的一個網絡講座,提到他的被哈佛錄取的女兒的一個競爭力細節,就是她高二作為交換生住在美國寄宿家庭的時候,能夠幫助照顧比她小的孩子。像這樣照顧小孩子和我的例子中在美國高中獨立生存的事例,偏偏是目前的中國學生不具備的特質。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會幫助學生在學校錄取、甚至今後的生存發展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此文系王青博士所寫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b9ef8e50101lmil.html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