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論美國疫情危機與戰爭

至4月8日,美國COVID-19病毒持續爆發,確診病例達40萬。面對疫情的蔓延,美國政府始終沒有做出統一的、堅決的、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美國總統特朗普本人聲稱:未來兩週美國將會面臨嚴重考驗。而如果按照現有應對措施,我認為這個週期將會更長。

與此同時,因疫情帶來的失業人數大幅增加。美國官方公佈3月28日周初申請失業金人數為664.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美國二季度失業率將超過10%;克利夫蘭聯儲行長梅斯特預計,在為控制疫情而強行關閉重要經濟部門的情況下,美國失業率或高達15%。失業率飆升通常與經濟衰退如影相隨。

疫情的嚴重爆發,失業人員的激增,將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就業狀況的惡化不僅會進一步加重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同時也會對普通民眾的生活產生切實的影響。這也意味著美國政府需要採取政策措施刺激經濟。而隨著疫情全世界蔓延,西方主要國家面臨與美國同樣的窘境。

美國及西方主要國家究竟會採取何種方式規避國內危機及經濟衰退?我們不妨從極端假設入手,從歷史經驗中找尋答案。

1991年美國以阻止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為由,在聯合國授權下發動海灣戰爭。2003年美國以反恐為由,再度入侵伊拉克。戰爭帶來了大量人員傷亡及經濟投入,但是美國為什麼樂此不疲?究其原因,有專家認為其背後邏輯是:建立親美伊拉克政權,進而控制伊朗,將導致沙特、伊朗、利比亞失去決定石油價格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控制了國際油氣資源的生產、運輸和價格決定環節,不僅使委內瑞拉、俄羅斯等產油國受到經濟制約,而且由於歐洲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遠高於美國,歐洲的金融投資地位也會受到影響,美國就會漁翁得利,提升自身市場的吸引力。因此,控制世界原油供應,不僅有利於美國經濟的穩定,也有助於美國製約未來國際體系中的競爭者。伊拉克戰爭是一個典型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問題。

1999年美國以謀求巴爾幹地區戰略控制權為理由空襲南聯盟。真實目的有三。一是通過戰爭,削弱歐盟的團結,消除歐元和歐洲經濟對美國形成的潛在的巨大的威脅。二是通過戰爭維持美國股市和經濟的上升,刺激美國的夕陽產業。三是通過戰爭,攫取經濟利益,轉移戰爭成本,重樹克林頓政府的形象。最終美國達成了其戰略目的,歐元匯率迫降,美國鋼鐵、石油、軍工等行業企穩,進而保證了美國股市穩定和經濟泡沫的延續,備受醜聞彈劾的克林頓政府重新樹立了積極形象。

2001年美國以報復911為由軍事打擊阿富汗。其背後仍然存在著深遠的政治、軍事、經濟目的。其在政治上完善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佈局,遏制了俄羅斯、中國、伊朗和泛伊斯蘭主義。在經濟上刺激了美國國內經濟,為打通裡海輸油線路創造了條件,為美國軍工行業及相關科技帶來巨大利益。在軍事上成為中亞地區長期軍事存在,擠壓俄羅斯軍事空間,完善了對中國戰略陣地的佈局。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通過多次對外戰爭規避或改變了國內經濟危機困境。我們可以稱之為“黷武主義”。“軍事-工業-科學複合體”為核心的 “國家安全基礎結構”,是美國“黷武主義”的根本原因。

歷史是面鏡子,它反映的是美國近20年的國家戰略,有著極強的政治思維延續性和群眾接受度,因此我認為在疫情導致經濟巨損的情況下,美國採取對外軍事措施的可能性極高。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

既然有了戰爭極可能發生的結論,那麼我們就要看看哪裡可能發生戰爭,什麼時間發生戰爭,戰爭以什麼形式爆發,戰爭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分析美國此次發動戰爭的目標,因為它是其它幾個問題的根源。很不幸,我認為其最終目標一定是打擊中國經濟,扼制中國崛起,甚至極端一些是徹底消除中國對美國生存的可能威脅。原因我想大家都清楚,一是中國的全面崛起已經讓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岌岌可危。二是中國在應對疫情中的能力和之後的影響力遠超其想象。此消彼長,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中國已是美國的心腹大患。總之,美國會利用一切手段妄圖拖垮中國經濟。

其次我們來看戰爭爆發的地點。一、伊朗:美國與伊朗之間本身存在長期糾紛,發動戰爭理由充分。而伊朗又是中國重要的石油輸入國,其石油交易可以人民幣結算。打擊伊朗,意味著打擊中國的原油戰略資源及人民幣價值,進而影響中國經濟。二、臺海: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而臺灣當局卻與美國保持微妙關係。臺灣也是中國電子元器件重要輸入地。臺海戰爭,將會直接影響中國本土政治、經濟、民生。三、韓國、朝鮮:朝韓歷史問題沿襲至今,朝鮮名義上受中國援助。朝鮮半島仍然存在爆發戰爭可能性。四、印度、巴基斯坦:印度緊鄰中國,又是英聯邦國家,其與西方國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本次疫情,印度同樣存在巨大危機,轉嫁危機需求與美國相似。同時印度人口數量及相關配套基礎民生資料是其潛在優勢。美國利用印度或許不會與中國直接發生戰爭,更有可能是利用疫情爆發印巴戰爭,而巴基斯坦混亂,中國將不會獨善其身。五、非洲某國:中國對非洲的戰略佈局經歷長時間、大投入的積累才達到今天的影響力。非洲各國是中國出口、對外投資、消費的重要戰略伙伴。但其整體醫療基礎薄弱,防禦疫情能力弱,容易因此發生混亂,為美國軍事行動留下話柄。打擊非洲國家,破壞中國在非洲的戰略部署和經濟利益,也能達到扼制中國的目的。六、中國本土:考慮到實力對比和戰爭影響,美中發生直接戰爭可能性較低,但並非完全不可能。這取決於國際疫情發展情況以及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民眾理性。但疫情發展和民眾理性目前不是中國所能控制,目前已現不好端倪,我方當謹防量變引發質變。

何時發生戰爭。對美國來說,越早越好,以避免工業停擺、經濟癱瘓。戰爭歷來都是理性地準備,感性地爆發。以朝鮮戰爭為例,是在韓國、朝鮮、美國錯誤地估計了各方決心和周邊形勢的情況下大規模爆發起來的。一根導火索可以引發山崩海嘯,而導火索的出現是無法完全避免和控制的。

戰爭的形式。這裡我們提到的戰爭主要說的是熱武器戰爭,但如果中美直接交戰,不能完全避免核戰爭。同時,其它輔助形式更有可能提前集中爆發,包括貿易戰、金融戰(投資、股市、貨幣等)、宣傳戰等。

面對極端戰爭可能,中國應該做什麼?我的建議包括:一、從思想上我們不能忽視戰爭的可能性,應高度重視這種極端情況,因為戰爭一旦出現,其結果是毀滅性的,是任何國家都承受不起的。行動上我們要做好應對全面戰爭的準備。二、軍事上做好印度、朝鮮、臺海、南海等邊境的防禦準備,增派兵力或做好機動準備。三、與高風險國家和地區保持密切溝通,對其軍事行為、抗疫行為、民族行為等了解並指導,儘量控制黑天鵝事件發生。四、國際輿論方面通過各種渠道引導,主要是儘量影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民間輿論。我們看到目前西方多國,包括被其控制的非洲、南美、亞洲國家在輿論上已經開始向中國發起攻勢,這種勢頭必須予以扼制。此時我方更應主動出擊。五、做好戰略儲備。戰爭打的是後勤,後勤保障需到位。六、美國對華戰爭的最終目的一定是破壞經濟,打擊中國國際地位。因此我國應提前建立、健全股市、貨幣、生產製造、供應鏈等防控機制、應激機制。如果美國一旦發現戰爭的結果無法動搖中國的經濟地位,那麼戰爭就變成了得不償失的舉措,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七、根據事態,做好國內民眾輿論導向,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八、合適時機撤回全球中國公民及僑胞,區分愛國者和牆頭草。根據需要,對海外華人做全球部署。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際力量。如與俄羅斯再次確認戰略同盟關係等。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不侵掠、不霸權。中國人向來恩怨分明,對待侵略者,我們絕不姑息,迎接他們的只有從精神到肉體的徹底毀滅!我們經歷了多少苦難,先烈們付出了多少犧牲,才有了今天的山河無恙。如畫江山,豈容他人染指!

(僅為本人觀點,拳拳愛國之心,並無民族煽動之意,望供國人思考。其間引用專家言論,萬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