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去年再啟QE,1月中國增持137億美元美國國債,究竟為什麼

根據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截止到2020年2月1日,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為1.0923萬億美元。而在2019年12月31日時,這個數據為1.0786萬億美元。

也就是說,中國在2020年1月份又增持了137億美元美國國債。不過即便如此,目前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也是2011年以來偏低的水平。


美聯儲去年再啟QE,1月中國增持137億美元美國國債,究竟為什麼

近10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變化表

在這期間的2016-2017年,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曾顯著下降。當時大幅減持美國國債是從2016年7月開始的。原因是2016年5月美聯儲公佈了4月份議息會議紀要,稱若美國經濟數據持續改善,那麼美聯儲將於當年6月開始進入加息週期。

不過實際上,後來美聯儲是在2016年12月才開始加息的,第二次是在2017年3月。

當美聯儲進入加息週期後,就會給我們帶來兩大問題:一是人民幣貶值。這將導致中國採購海外大宗商品成本上升,在海外發行的債券到期歸還成本上升;

二是因為債券收益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行。當然,這是理論上,實際情況遠比這個複雜。

關於債券收益率與債券價格的關係,我們不妨打一個比方。

假設老王向小李借了100元,當即寫了一張欠條,約定1年後給10%的利息。這張欠條就相當於“債券”。一月後,如果小李急用錢,那麼他可以把這張欠條賣給別人。假如小張花105元買下它,那麼對於小張而言,這張欠條的收益率就降低了,不再是10%,而是5÷105=4.76%。

小張的買入價越高,則其收益率越低。反過來,收益率變低的過程就是欠條價格上漲的過程。

這兩大因素導致在美聯儲加息週期內,我們必須減持美國國債,以維護自身利益。比如在2016年,很多人排隊去銀行換取美元,或者將資產轉移至海外,這都會導致中國央行手中持有的美元減少。拋售美國國債,則是央行補充手裡美元的最直接方式。

2016年全年共拋售1880億美元美國國債。

與上述原因相反,去年以來美聯儲進入到降息週期,導致美國國債收益率大降,而美國國債價格大漲。這就又成了我們買入美國國債的內在動因。

這就是去年12月起中國又增持美國國債的主要邏輯。到今年1月底已經增至224億美元美國國債。儘管美聯儲在那之前就已經宣佈了新一輪貨幣寬鬆計劃。


美聯儲去年再啟QE,1月中國增持137億美元美國國債,究竟為什麼

不過由於2月份開始的疫情影響,導致對外貿易受到較大沖擊,因此下一次美國財政部公佈最新數據的時候,人們應該不會看到中國政府再次大筆買入美國國債。與美國國債價格漲跌帶來的利益相比,應對本國美元使用需求,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顯得更為重要。而持有足夠數量的美元是維護人民幣幣值穩定的主要方法。


不過由此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是否安全?美國人是否會賴賬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