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古代的成仙之术真的存在吗?

小说:古代的成仙之术真的存在吗?

朱谐垒万万没想到鲁先生留给自己的书卷之中竟然还隐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原来,鲁先生留给朱谐垒的这卷书乃是鲁班之遗作,世人皆知《鲁班经》流传于世,但不曾想到鲁班还暗自留下这样一本籍籍无名的书卷。在这本中记载的内容大多是鲁班关于风水之说的独到见解以及暗合鲁班尺的天星风水秘术。若是没有这本书在手,就是有了鲁班尺也发挥不出它真正的作用。而其中更令人费解的便是将鲁班尺与另外一样东西相结合便能成了“大道”。

朱谐垒对于书中暗含的内容啧啧称奇,但即使他将书卷中的每一页都用水小心的沾湿却也丝毫没有发现这“另外一样东西”是什么,也没有找出什么才是“大道”。又过了数年,朱谐垒凭借从书中所学,平时为人看个风水,选个吉日或选个阴宅慢慢在靴城有了些名气。

所谓“世事无常终有解,沧海沉浮皆随缘”。朱谐垒成名之时正值满清执掌天下,后金人占了天下后大兴土木,笼络了大批能人异士修建圆明园,朱谐垒也在其中。当时负责圆明园设计的人便是鼎鼎大名的雷金玉。朱、雷二人因一次关于“蓬莱瑶台”的建造中想法一致,从此二人一见如故。

雷金玉乃是乃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他在为畅春园正殿上梁时立了大功,得皇上召见赏了官职,从此誉满京城。

朱谐垒素来口风极严,从未将自己心中所藏之事向外人吐露半分。即使雷金玉很诧异朱谐垒在风水上有很深的造诣但朱谐垒只推脱说,当年祖上留下了一本风水书,时间长了书中记载自己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平时都是现用现想。雷金玉听后也没再怀疑。日久天长,两人友谊日渐浓厚,雷金玉也将“蓬莱瑶台”的部分建造工作交由朱谐垒。

直到一日,雷金玉邀朱谐垒来家中做客,二人在客厅闲谈之际忽宫里太监来报,说是圣上询问工程进度之事。雷金玉不敢耽搁,对朱谐垒说了声“稍候”便让下人将朱谐垒请到了书房,自己则匆忙随太监进了宫。

下人将朱谐垒请到了书房便退了出去,留朱谐垒一人在内。朱谐垒觉得无所事事便在书架上翻书看。雷金玉的书房之中大多是关于建筑设计的藏书,各个朝代各个样式应有尽有,朱谐垒被这些书中的内容吸引,全不顾身外之事,自顾自的看着。而那些《论语》、《麟经》都跳过不再看了。看了大概一个时辰,朱谐垒有些乏了,便在群书中挑挑拣拣,拿起一本书翻看两页就不再看了。

一本纸页发黄封面破旧的书引起了朱谐垒的注意。他小心的将那本书从书架上取下,仔细端详。奇怪的是,这本书的封面一个字也没有。这勾起了朱谐垒的好奇心,仔细翻看书中的内容,他似乎知道鲁班尺要与什么东西结合使用了。

世人皆知鲁班与墨子针锋相对,留下了墨子九拒公输班的传奇,但却不知他们其实彼此惺惺相惜,曾一同做出很多机变百出的设计,而且二人在风水之术中也是大家。雷金玉书架上这本没有封面的书籍就记载了二人一同在首阳山钻研风水天相,悟出了“大道”。但“大道”不能轻易示与世人,而且只有结合鲁班尺和墨家圣物才能得“大道”。但墨家圣物到底是个什么物件这本书中却只字未提。

朱谐垒暗自记下书中内容,暗暗感觉雷金玉必是非同一般的人物。等雷金玉从宫里回来二人推杯换盏之后,朱谐垒说了声:叨扰,便回了住处。直到蓬莱瑶台建造完成,朱谐垒才回到靴城的家中并且将这件事记录在书卷之中。此后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自不必多说。

听完祖父讲的陈年往事我大致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不到我祖上与那雷家竟有如此渊源,想必那雷家人和墨家一派一定有些说不出的关系,或许就是因为祖上的缘故,我现在才安然无恙,而且雷金玉藏书的内容已经被人发现了,定是有人要破解“大道”的秘密才会来打鲁班尺的主意。

我将自己的猜测说给了祖父听,祖父听后沉思了半刻说:“也许吧,但承蒙祖上庇护,你得已安然无恙是最重要的。”

“您给我鲁班尺是要我得‘大道’么?那是不是就可以成仙了?”我半开玩笑的问祖父。

“成仙之术自古以来就是虚无缥缈的,你看看从古至今有谁成了仙了?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我将鲁班尺传与你只是想祖辈传下来的东西能有个传承,没想到节外生枝,平白生了这么多事端。至于那‘大道’有谁不想道啊。但我这把老骨头哪儿也去不了了,它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了。此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切应小心应对。”

我点头称是,如果对方真的是为鲁班尺而来必会再次有所行动,只是你明知道有人惦记着你不知道对方是谁,会出什么招对付你,这种感觉实在让人恼火。

之后的日子,除了日常生活和小心防备之外,我都用心研读祖上留下的书卷,我始终觉得以后能用上里面记载的东西。而且渐渐对风水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传下来的的东西囊括了世间万物,风水之术更是独树一帜。我祖上传下来的的这本书卷中记载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囊括了阴宅、阳宅、山川、河流等多个方面而且也详细介绍了机关术的秘密。所谓“机关术”就是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达到施术者想要的目的。那机关术可以用在方方面面,农人用的水车,打仗用的连弩,就连墓葬中的机关也属于机关术。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幸亏我研读过这卷书,不然终落个“夜台渺渺魂归处,差胜人间叹路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