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上最緊張的時刻,項羽為什麼沒有殺死劉邦?

自律夫子


鴻門宴上最緊張的時候,項羽為什麼沒有殺死劉邦?完全是因為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所致。

項羽打仗,用武的多,用計的少,而且極易感情用事,情商相對來說也和劉邦有差距。

就拿鴻門宴上驚險的一幕來分析說說吧。

一、做事全憑心血來潮

開始,劉邦軍隊中項羽的奸細,掌管軍政的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珍寶應有盡有。”項羽很生氣,說:“明天犒勞士兵,替我打敗劉邦的軍隊!”

仔細看,項羽一聽曹無傷報告的話,立馬就生氣了,連分析都不分析,就直接準備攻打劉邦,這說明項羽是個急性子,作為楚軍之帥,這麼大的事起碼和謀士亞父范增商量一下對策,摸清劉邦的真實情況後再決定是否攻打和怎麼攻打,都要有個部署,但是項羽完全沒有,要打劉邦全憑心血來潮,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也是隨心所欲。

而且,在劉邦到來之後向他請罪的時候,項羽直接就說:“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一點都不保護給自己秘密傳達消息的人,直接就出賣了,像這樣以後誰還再敢給項羽通風報信,所以說項羽情商低,做大事很難成功,就是這個原因。

二、做事喜歡自作主張

接著,范增勸項羽:“沛公在崤山以東的時候,對錢財貨物貪戀,喜愛美女。現在進了關,不掠取財物,不迷戀女色,這說明他的志向不在小處。我叫人觀望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的形狀,呈現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呀!趕快攻打,不要錯過機會。”范增勸完項羽,項羽應該是聽范增的,因為這個時候范增的想法和項羽不謀而合了。但是在鴻門宴上的時候,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但項羽像什麼也沒看見的樣子,沉默著一點反應也沒有,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項羽剛愎自用,根本不聽謀士的計謀,關鍵時候自作主張,意氣用事,眼光短淺,看不到長遠,完全看不到此時不殺劉邦會造成的嚴重後果。

三、關鍵時候優柔寡斷

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項羽優柔寡斷,沒有主意。項羽的叔父項伯夜見張良和劉邦之後回到軍營裡,把劉邦請罪的話報告給了項羽,趁機說:“沛公不先攻破關中,你怎麼敢進關來呢?現在人家有了大功,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如趁此好好對待他。”項羽答應了。開始很生氣要攻打劉邦,項伯一說劉邦好,馬上又不打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項羽是個搖擺的人,在大事上心思不定,而打仗最忌諱的就是這一點,本來沒有全局觀念,一會左一會右,就容易釀成大禍。所以在鴻門宴上最緊張的時候,遊移不定,以致於劉邦在鴻門宴中間有隙可乘,逃離了鴻門宴。

最後結論:

項羽一向有勇無謀,而又不善於用謀,所以走向了極端,再加上剛愎自用的性格,以致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的良好機會白白失掉了,隨後又對謀士范增不再重用,最後在垓下之戰中,全軍覆沒,無奈以自刎結局告終。


山青河003


鴻門宴是一場重大的歷史史件,漢朝的司馬遷對此有過詳細的描述,在宴會最緊張的時刻,作為西楚霸王的項羽為什麼沒有殺害沛公呢?這裡主要有以幾點原因:

一、項羽的優柔寡斷是最主要的原因。

滅秦大戰開始後,項羽與劉邦就有君子協定,那就是先入咸陽者為王。此時的項羽兵強馬壯,料定劉邦不能先於自己,哪知劉邦在張良、蕭何等人的謀劃下直取咸陽,而項羽仍在同秦軍作戰。進入咸陽後的劉邦很快控制住局勢,並打算組建自己的朝庭,還任命子嬰為丞相,劉邦謀士曹無傷是項羽的臥底,就派人向項羽洩了密,項羽大怒,立即準備攻打劉邦,此時的劉邦只有10萬人馬,而項羽人馬達40萬,且戰鬥力明顯強於劉邦,劉邦驚恐,謀士張良獻策,劉軍退出咸陽城,並將繳獲的財物送給項羽,劉邦的假象終於騙了項羽,以致於在宴會時遲遲不做殺劉的暗號。

二、項羽的季父項伯被劉邦買通。

項羽有2個叔父,一個是項梁,一個是項伯,項梁在於章邯決戰時死亡,項羽對兩個叔父很尊重,畢竟從小就跟他倆在一起,劉邦通過張良帶著厚重的禮物拜訪項伯,說了一大堆劉邦如何如何也不稱帝的鬼話,善良的項伯競然相信了,由於項伯幫劉邦說情,項羽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殺劉邦的決心。

三、劉邦集團一系列防範措施,也使項羽犯了糊塗。

兩人在霸上見面後,劉邦當即將咸陽之事向項羽彙報,並承認不應該先進城,同時將繳獲清單獻上,如此的虔誠是劉邦的拿手好戲,項羽很開心,但亞父範曾不開心了,範曾的目的就是殺劉邦,現在主子不願意,於是找來項莊,以舞劍助樂的方式刺殺劉邦,哪知劉邦己有對策,即命樊噲與之對刺,此時的項羽還矇在鼓裡,氣得範曾大罵項羽"豎子不得與謀"。

劉邦逃脫後,回營即殺曹無傷,而範曾也以病為由逃離項羽,對於劉邦看清了項羽的動機與目的,對於項羽損失了2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公元前206年的這場鴻門宴,改寫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進程,在此後的楚漢爭霸中,劉邦終於戰勝項羽,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圖片來自網絡)





紫色的玉


這麼說吧,鴻門宴的兇險是寫出來的,實際上還沒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因為鴻門宴不是項羽發起的,而是劉邦主動提出的,他的目的就是登門謝罪,人家既然上門承認錯誤,項羽這個有著婦人之仁的英雄,怎麼會殺害態度誠懇的劉邦呢?這和當初項羽對待投降的章邯十分相似。章邯和劉邦不同,章邯是真心投靠,而劉邦則是隱忍不發。

關於鴻門宴,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述,但這裡我不想引用,與《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相比,反而是《史記·高祖本紀》中的記載,顯得簡明扼要且能突出重點。

會項伯欲活張良,夜往見良,因以文諭項羽,項羽乃止。——《史記·高祖本紀》

關鍵人物是項伯,項伯當年曾因殺人被通緝,當時張良對他有救命之恩,他為了不讓張良受到牽連,連夜趕到漢軍軍營中,去向張良通風報信。張良讓項伯去見劉邦,劉邦則通過和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並予以重金的方式拉攏了項伯,讓他為自己說話。隨後劉邦親自修書一封,由項伯轉交給項羽,化解兩人之間的矛盾和猜忌。其實到這時,項羽已經放棄了進攻劉邦的念頭,所謂的鴻門宴風險已經不存在了。

沛公從百餘騎,驅之鴻門,見謝項羽。——《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帶領百餘騎到鴻門和項羽會面,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屬於登門認錯。面對劉邦這樣的態度,有婦人之仁的項羽,當然不會過多的計較,這樣也違反他的本性,劉邦這是看準了項羽的性格才敢如此作為。

項羽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面對劉邦的這種態度,表現的有些不知所措,居然告訴劉邦說出賣你的人,就是你身邊的左司馬曹無傷,要不然我項羽怎麼會猜忌你這樣的好兄弟呢?對於項羽的這種做法,有人認為是愚蠢,但我在我看來,這正是項羽性格的致命傷單純、天真。

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儘管沒有殺劉邦的想法,但范增卻有這個念頭,因此樊噲的勇敢、張良的智慧,都是必要的,這也是劉邦能夠赴鴻門,但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