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最紧张的时刻,项羽为什么没有杀死刘邦?

自律夫子


鸿门宴上最紧张的时候,项羽为什么没有杀死刘邦?完全是因为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所致。

项羽打仗,用武的多,用计的少,而且极易感情用事,情商相对来说也和刘邦有差距。

就拿鸿门宴上惊险的一幕来分析说说吧。

一、做事全凭心血来潮

开始,刘邦军队中项羽的奸细,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应有尽有。”项羽很生气,说:“明天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仔细看,项羽一听曹无伤报告的话,立马就生气了,连分析都不分析,就直接准备攻打刘邦,这说明项羽是个急性子,作为楚军之帅,这么大的事起码和谋士亚父范增商量一下对策,摸清刘邦的真实情况后再决定是否攻打和怎么攻打,都要有个部署,但是项羽完全没有,要打刘邦全凭心血来潮,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也是随心所欲。

而且,在刘邦到来之后向他请罪的时候,项羽直接就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一点都不保护给自己秘密传达消息的人,直接就出卖了,像这样以后谁还再敢给项羽通风报信,所以说项羽情商低,做大事很难成功,就是这个原因。

二、做事喜欢自作主张

接着,范增劝项羽:“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错过机会。”范增劝完项羽,项羽应该是听范增的,因为这个时候范增的想法和项羽不谋而合了。但是在鸿门宴上的时候,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但项羽像什么也没看见的样子,沉默着一点反应也没有,从这一点就能看出项羽刚愎自用,根本不听谋士的计谋,关键时候自作主张,意气用事,眼光短浅,看不到长远,完全看不到此时不杀刘邦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关键时候优柔寡断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项羽优柔寡断,没有主意。项羽的叔父项伯夜见张良和刘邦之后回到军营里,把刘邦请罪的话报告给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开始很生气要攻打刘邦,项伯一说刘邦好,马上又不打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是个摇摆的人,在大事上心思不定,而打仗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本来没有全局观念,一会左一会右,就容易酿成大祸。所以在鸿门宴上最紧张的时候,游移不定,以致于刘邦在鸿门宴中间有隙可乘,逃离了鸿门宴。

最后结论:

项羽一向有勇无谋,而又不善于用谋,所以走向了极端,再加上刚愎自用的性格,以致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的良好机会白白失掉了,随后又对谋士范增不再重用,最后在垓下之战中,全军覆没,无奈以自刎结局告终。


山青河003


鸿门宴是一场重大的历史史件,汉朝的司马迁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在宴会最紧张的时刻,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为什么没有杀害沛公呢?这里主要有以几点原因:

一、项羽的优柔寡断是最主要的原因。

灭秦大战开始后,项羽与刘邦就有君子协定,那就是先入咸阳者为王。此时的项羽兵强马壮,料定刘邦不能先于自己,哪知刘邦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谋划下直取咸阳,而项羽仍在同秦军作战。进入咸阳后的刘邦很快控制住局势,并打算组建自己的朝庭,还任命子婴为丞相,刘邦谋士曹无伤是项羽的卧底,就派人向项羽泄了密,项羽大怒,立即准备攻打刘邦,此时的刘邦只有10万人马,而项羽人马达40万,且战斗力明显强于刘邦,刘邦惊恐,谋士张良献策,刘军退出咸阳城,并将缴获的财物送给项羽,刘邦的假象终于骗了项羽,以致于在宴会时迟迟不做杀刘的暗号。

二、项羽的季父项伯被刘邦买通。

项羽有2个叔父,一个是项梁,一个是项伯,项梁在于章邯决战时死亡,项羽对两个叔父很尊重,毕竟从小就跟他俩在一起,刘邦通过张良带着厚重的礼物拜访项伯,说了一大堆刘邦如何如何也不称帝的鬼话,善良的项伯竞然相信了,由于项伯帮刘邦说情,项羽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杀刘邦的决心。

三、刘邦集团一系列防范措施,也使项羽犯了糊涂。

两人在霸上见面后,刘邦当即将咸阳之事向项羽汇报,并承认不应该先进城,同时将缴获清单献上,如此的虔诚是刘邦的拿手好戏,项羽很开心,但亚父范曾不开心了,范曾的目的就是杀刘邦,现在主子不愿意,于是找来项庄,以舞剑助乐的方式刺杀刘邦,哪知刘邦己有对策,即命樊哙与之对刺,此时的项羽还蒙在鼓里,气得范曾大骂项羽"竖子不得与谋"。

刘邦逃脱后,回营即杀曹无伤,而范曾也以病为由逃离项羽,对于刘邦看清了项羽的动机与目的,对于项羽损失了2位不可或缺的人物。

公元前206年的这场鸿门宴,改写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在此后的楚汉争霸中,刘邦终于战胜项羽,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图片来自网络)





紫色的玉


这么说吧,鸿门宴的凶险是写出来的,实际上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鸿门宴不是项羽发起的,而是刘邦主动提出的,他的目的就是登门谢罪,人家既然上门承认错误,项羽这个有着妇人之仁的英雄,怎么会杀害态度诚恳的刘邦呢?这和当初项羽对待投降的章邯十分相似。章邯和刘邦不同,章邯是真心投靠,而刘邦则是隐忍不发。

关于鸿门宴,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十分生动形象的描述,但这里我不想引用,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相比,反而是《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显得简明扼要且能突出重点。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史记·高祖本纪》

关键人物是项伯,项伯当年曾因杀人被通缉,当时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他为了不让张良受到牵连,连夜赶到汉军军营中,去向张良通风报信。张良让项伯去见刘邦,刘邦则通过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并予以重金的方式拉拢了项伯,让他为自己说话。随后刘邦亲自修书一封,由项伯转交给项羽,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其实到这时,项羽已经放弃了进攻刘邦的念头,所谓的鸿门宴风险已经不存在了。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带领百余骑到鸿门和项羽会面,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属于登门认错。面对刘邦这样的态度,有妇人之仁的项羽,当然不会过多的计较,这样也违反他的本性,刘邦这是看准了项羽的性格才敢如此作为。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面对刘邦的这种态度,表现的有些不知所措,居然告诉刘邦说出卖你的人,就是你身边的左司马曹无伤,要不然我项羽怎么会猜忌你这样的好兄弟呢?对于项羽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愚蠢,但我在我看来,这正是项羽性格的致命伤单纯、天真。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尽管没有杀刘邦的想法,但范增却有这个念头,因此樊哙的勇敢、张良的智慧,都是必要的,这也是刘邦能够赴鸿门,但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