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我是余欢水》最近热度与话题齐飞,和余欢水一起爬上热搜的,还有这样一个话题: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OK,余欢水,又一个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社长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主角背后的原生家庭成了剧情爆发的矛盾点

曾经作为模糊背景板的中国父母,如今却成为无数个体龃龉瞬间的集合,作为助力主角成长的工具人,一次次地被推向风口浪尖。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与极品父母的和解,成为了男女主角实现自我救赎的标志。

正如发一百条微博痛骂潘贵雨之流,你也未必能原谅那个记忆里对你PUA的妈妈。

同样的,指望用妖魔化中国父母出爆款的国产编剧,也可以醒醒了

01

如果豆瓣拥有10万组员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还存在,那《欢乐颂》里的樊胜美、《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安家》的房似锦,绝对隐藏在这十万ID之中。

三部戏一部都没落下的社长,有时候甚至觉得里面的家长只是换了个名字和生活背景。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让女主角们背负一生的命中原罪也惊人一致,那就是:重男轻女。

《欢乐颂》的樊胜美,独自在大城市打拼,常年被父母和哥嫂吸血,工资全填了家人作出来的窟窿。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樊胜美的经历完美诠释了何为“升米恩斗米仇”,一次次地退让和忍耐,换来的只是变本加厉的掠夺。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樊胜美以自己的血泪经历,引发了如潮的共鸣和热议,也开启了此后流水线生产的“原生家庭梗”。

热度是这个角色成功的最好证明,成功的首要原因就是角色的逻辑自洽

早在一开始,樊胜美风光女强人的背后就有着粉饰不了的虚弱,她虚荣拜金,她是想嫁富二代来改变命运的“捞女”。

随着樊胜美性格缺陷的内因逐渐得到揭露,背后的原生家庭也开始露出獠牙。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的层次得到了顺理成章的丰富,观众一边骂一边感觉到了“爽”。

另外一个不悬浮的角色同样获得了成功,那就是堪称“樊胜美plus”的苏明玉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在强势母亲一手操控之下,妻管严父亲苏大强懦弱无能,两个妈宝男哥哥吃尽了性别红利。

从小受尽欺凌的苏明玉,甚至成年了还被自己哥哥打成骨裂。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同样作为全家的“血包”,苏明玉不像樊胜美那样只想着靠男人解决一切问题,她握着一手烂牌逆风翻盘,成功从家庭中剥离独立。

苏明玉的惨比樊胜美上了一个台阶,但无疑角色更有弧光也更加立体。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人物行为逻辑也同样通顺,横亘几十年的“重男轻女”,像是一面镜子,照出这个家庭在养老争端爆发后的深层矛盾。

以上合情合理范围内的创作,使得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不再成为禁忌,不少观众也因此开始正视与父母之间的症结。

但此后,尝到了甜头的编剧,让国产剧中的“原生家庭”开始走向失控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到了同期播出的《完美关系》和《安家》,观众的反应开始变成了:

怎么又来了???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安家》中的潘贵雨,社长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合理之处。

她丝毫没有一点血缘温情,张牙舞爪一路吸血到底,就像是系统设定的机器,还是专门作妖那种。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你能想象“一百万什么时候到账?躲得过初一躲得过十五吗?”是为人父母对女儿说出来的话吗?

真不是黑社会兼职追债公司?

编剧成了操控观众情绪的机器,观众把收视率和热度骂了上去,原生家庭从一个可被探讨的社会议题,沦为了简单粗暴的话题制造机。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如果你看厌了重男轻女观念摧折下的女性群像,余欢水就来告诉你

中年男性也有被家庭拨筋剔骨的不堪时刻。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但余欢水还有高级一些的地方,父亲千里迢迢来找余欢水要钱,不给钱就哭就闹就要当场上吊。

但他在听到余欢水离婚的消息时,立刻停手,开始心疼儿子:“怎么离了?我如果知道的话肯定不让你离。离婚忒伤人了。”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是的,国产剧的魔鬼爸妈再不是个东西,他们也是有血缘羁绊的亲生父母。

为了增加主人公的“惨”,强行抹灭他们身上的人性,只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让人不能忍的槽点,那就是不管前期怎么撕,最后总能莫名其妙地和解。观众之前真情实感生的气,都一拳打进了棉花里。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那些被原生家庭影响一生的人,如何从心结中挣脱,如何获得真正的解脱,国产剧没有给我们答案。

02

社长不禁开始回忆,在樊胜美妈妈一炮而红前的那些年,国产剧中的父母是个什么形象?!!!!

母亲在早期的国产剧中往往是作为一个无可挑剔的偶像存在,她是神性的、慈爱的、悲悯的,是我们面对世界退无可退时永远的后盾和港湾。

《渴望》中的刘慧芳,一度成为众多男性心目中理想妻子的典范与女性心目中最佳的女人代表。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而在那张勤劳的、忍耐的、永远热泪盈眶的脸背后,隐藏的却是男权社会对于母亲形象的刻板印象。

这种印象最极端的产物,就是被人骂翻天的《娘道》。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与传统慈母相对抗的,是一般以婆婆形象出现的强势母亲

从2006年的《麻辣婆媳》开始,以《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婆婆遇上妈》等为代表的婆家娘家battle,撑起了家庭剧的半边天。

国产剧用来刺激观众情绪的点总是绕不开代际冲突,编剧祸祸完婆婆开始祸祸妈妈,战场从新生家庭转移到了原生家庭。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而国产剧中的父亲形象,很长时间内处于早出晚归育儿缺位的失语地位,可能还没有《爸爸去哪儿》人设丰富。

以《情深深雨蒙蒙》陆振华、《激情燃烧的岁月》的石光荣等为代表的严父形象一度风靡荧屏。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慈爱型父亲,《搭错车》中的哑父是最经典的慈父形象,一首《酒干倘卖无》陪伴几代人风和雨,也奠定了慈父类型角色“大爱无言”的形象基础。

同类型还包括《金婚》中的佟志、《渴望》中的宋大成等等。

慈父的升级版是民主型爸爸,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家有儿女》里的夏东海。

随着《家有儿女》在B站作为宝藏剧成功出道,很多人才发现夏东海并不是记忆里只会和稀泥的和事佬,而是同理心极强、金句频出的教育专家。

拨开喜剧的外壳,原来十几年前,我们也有如此通透温柔的父亲角色。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1999年的电视剧《牵手》,作为第一部讲述婚外恋的电视剧,男主角钟锐也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负面父亲形象。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父亲们从最初专制严厉的大家长,到婆媳关系里的润滑剂,再到近年来大行其道的

“二十四孝好爸爸”

日常爱好就是讲几句鸡汤,任务就是在安抚妻子焦虑和疏解孩子压力之间两头跑,可能还会面临一点秃头、失业的中年危机。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以同题材的《小欢喜》和《少年派》为例,方圆和林大为这两个父亲形象,你真的能分清楚他们的区别吗?

习惯了套路和“竭泽而渔”的国产剧,一旦发现某种故事和人物形象能带来热度,就会一拥而上,纷纷创作同类型的人物,

直到榨干“苏大强们”和“潘贵雨们”的所有剩余价值。

03 究竟什么才是中国式父母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歌颂”与“丑化”之间,在“造神”与“祛魅”之间,到底存不存在一种平衡?

社长想起了一个特别的母亲角色,《父母爱情》里的江德华

相比于尽善尽美的女主角安杰,德华一出场不仅不讨喜,甚至还有人因为厌恶她而弃剧。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怼天怼地、无知粗俗又自尊心极强的德华,却也任劳任怨为江家付出了一生,一手带大了江家的五个孩子。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在嫁给老丁之后,江德华不仅将老丁与前妻的孩子视同己出,还先后帮几个继子带大了孩子。

在老丁死后,江亚菲对老丁儿子说的这段话,替辛劳一生的德华说出了心声,也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

“我记得有一次,你闺女发烧输液,姑姑用那只好的手抱着你闺女,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我从卫生所的窗前经过,我看到那一幕,我当时心里就在想,这是继母吗?就算是亲生母亲,也不过如此吧!”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从最开始的外人嫌到后期的泪点担当,德华之所以能“真香”就在于她的“真”。

自始自终一副面孔的德华,浑身毛病却真实可感,不就是那个我们想起来都会在心里微笑的不完美的“她”?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我们不是没有过有血有肉的角色,所以就更加难以忍受那些重复的没有灵魂的面孔。

回顾四周,我们的媒体和影视剧都不自觉地陷入了“全员咪蒙化”的怪圈,一味地煽动情绪来制造热度,和观众之间不仅不会有期待的价值共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价值冲突。

一个梗用到极端,只能说明编剧不动脑子和创意匮乏。

如今国产剧这种用气人换人气的妖风,是时候正过来了。

否则,作为观众,社长选择不买账!!!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别再妖魔化她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