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18k金鑲嵌翡翠圓滿順達懷古對佩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18k金鑲嵌翡翠圓滿順達懷古對佩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18k金鑲嵌翡翠圓滿順達懷古對佩

閒居,適合養身養心。

眼下人們為柴米油鹽行色匆匆,困囿於鋼鐵叢林中,奔波勞役。雖滿足了口腹之慾,但也透支了身體。閒下來才能休養身體。

養生亦在乎心的滋養,夏末秋初人易心躁,風風火火。唯有閒居,才有詩酒花茶的詩意,做到心無掛礙,自有涼意。

中國傳統文化裡,儒釋道都很重視靜坐,儒家以端坐一詞來稱靜坐。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古人就有早起端坐澄心的習慣,後來被儒家學子一直繼承下去。 朱熹主張: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並說:“如此三年,無有不進者,嘗驗之一兩月便不同,學者不做此功夫,虛過一生殊可惜。”

靜坐是心境,不關乎貧富。

靜坐吟詩,閒能彈琴,

靜坐能觀溪山對風月,能問寒暑陪世事。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看到這樣一個提問:有哪些生活小習慣,慢慢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答案五花八門,但不得不說,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習慣,卻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

靜坐,早上六點起床,靜坐半小時,再洗漱吃飯,晚上入睡前也靜坐半小時。我堅持的這一年來,感覺精力越來越旺盛,以前脾氣大性格急躁,得罪了不少朋友,現在心態平和了,負能量為零,人際關係改善很多。

在地鐵上看電子書,原本只是想著打發時間,養成習慣後,發現一年下來能閱讀50多本書。我現在不僅把閱讀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談吐和見識也都得到很大提升。

不帶手機進臥室,白天在外忙連軸轉,晚上的時間就留給自己,獨處讓我學會休息和自省。高質量的睡眠讓我白天精神百倍,自省讓我工作起來思路更清晰。

堅持兩年後,我不僅實現了職位晉升,體檢時各項指標也都達標,我感覺自己的人生都在向上走。

王爾德說:“起先是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

一個人的習慣裡,會藏著他的命運。

靜坐於古人,尤其是讀書人而言,是日常裡再自然不過的一部分。“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看重通過靜坐,能夠生出的定力與智慧。蘇軾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宋代的謝良佐向老師程顥請教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程顥便僅回答他:且靜坐。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陳冠軍 和田玉籽料雲泉萬籟牌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陳冠軍 和田玉籽料雲泉萬籟牌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閒居能靜心養心,古語說:“身放閒處,心在靜中。”

閒與靜,在中國詩境裡,總相併出現: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中國人的詩性中,亦追求閒中習靜。

心靜需要學,就如夏日閒居山林間,即便有落花聲、驚鳥鳴和溪澗流,心卻能保持幽靜。

陶淵明歸隱鄉野,一直習靜,他說自己是:“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閒居田園,他享受晨霧晚炊,安貧樂道。

彈素琴,與朋友花下對酌,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他早已心無掛礙,只想生命平靜,生活有趣。

今無陶淵明,但仍可鬧中習靜。

如獨坐竹塌,焚香一柱,置身於世外桃源,心自平靜;或聽夜雨敲窗,泡一壺茶湯,在氤氳裡洗盡世俗紛擾,心得以清明。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劉海 碧玉如意掛件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劉海 碧玉如意掛件

蘇東坡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靜坐思量時,一日長如兩日,所思所感,亦值兩日。

唯閒居靜坐,靜心養心,才能觀照萬物,找到生活興致,閒看花開花落。

以閒清居,是生活最好的養生。

人生如寄,不過數十年,生命不該盡日追逐聲色犬馬,行色匆匆,為塵事所累。

還應有留半日清閒,用以安養身心。

感受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的四時之美。

因為人在閒的時候,才最像一個人。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邱啟敬 和田青花籽料跪拜羅漢雅玩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邱啟敬 和田青花籽料跪拜羅漢雅玩

很喜歡朱老夫子對靜坐的一個比喻,他說靜坐其實是給自己的心,一個著落處。就像人遠行在外,知道世界上有一方角落,是自己可以安頓的家,便覺得踏實。而我們的心,也需要這樣的所在。

現代人,提起靜坐,多會避而遠之,以迷信、宗教、沒時間、閒人才會做的等等名頭安插在靜坐之上。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對靜坐的誤解。只有將誤解解開,才會真正觸碰到靜坐的力量,認知到它的好處。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和田玉晨露香插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和田玉晨露香插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和田玉晨露香插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日常喜愛靜坐,年近九十歲仍文思泉湧,不僅留下了大量的愛國詩詞,還記下了自己修習靜坐的心得。他在《戲遣老懷》詩中寫道:“已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浮沉宦海幾十年,晚年生性淡泊,常常靜坐修身,年過七十歲仍耳聰目明。從他的《靜坐》詩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他靜坐的要領、靜坐的感受和靜坐的效果:“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飲似醇醪,又為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工巧蘇郡 青玉眠沙泛浦印章、筆擱

蘇軾,一生在宦海中浮沉,仍能保持曠達樂觀的積極心態,享年近古稀。他每天天剛亮,就會立即起身,盤腿而坐。他常說:“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

曾國藩,靜坐養性是他的“修法十二課”之一。每天不限什麼時間,都要拿出一定時間來靜坐養生,體悟隱現的仁義之心,正襟危坐,凝然鎮定,如同寶鼎一般沉穩。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工巧蘇郡 青玉眠沙泛浦印章、筆擱

玉說 | 靜坐,是修身哲學。

工巧蘇郡 青玉眠沙泛浦印章、筆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