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穀,暮春已至。抓住春天的尾巴,這幾天,江蘇各地出門踏春的人更多了。
手機推送的即時新聞,依然是讓人放心的消息:4月20日0-24時,江蘇無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仍為22例,尚在院隔離治療9例。
有朋友一直覺得奇怪,問我:江蘇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且經濟外向度高,在疫情防控中是怎麼做到如此穩健的。而且更讓他覺得奇怪的是,江蘇一方面做事穩健,但另一方面又顯得特別大膽,有些舉動甚至讓人捏把汗。
譬如,他發現,在全國疫情仍然吃緊的時候,江蘇就全面啟動復工復產,並且包機包車包高鐵接工人;早在3月18日電視新聞中,就出現江蘇省委書記在鹽城調研時不戴口罩的畫面;這個省的各設區市領導也是在全國最早逛街下館子向社會發出明確信號……
奇怪麼,奇怪的背後有什麼邏輯?
今天就好好聊聊這穩健與大膽。
1
辯證思維
江蘇防控疫情真有什麼絕活麼?這是很多人一直都想揭秘的。但可惜,似乎並沒有什麼絕招。
面對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從未遭遇的強大對手,全世界頂尖科學家都不能馬上研製出特效藥。怎麼辦?按規律去辦,總能找到解決之道。
梳理疫情防控以來的新聞報道,我們會發現,江蘇決策層強調最多的是“可知可控、精準防控”這8個字。而稍加留心也會注意到,這個省在防控舉措的研究制定上,也都是圍繞這8個字來具體展開的。如果說,要探究江蘇疫情防控的真功夫,這8個字倒是值得好好琢磨一番。
筆者粗淺分析認為,這8個字,“可知”,是關鍵的第一步。只有做到“可知”,才能進而做到“可控”。“可控”,需要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要求,也要緊密結合地方實際,才能真正控得住、控得好。而只有做到這樣的“可知可控”,才能切實把精準防控的各項舉措落細落實落到位。蘊含其中的辯證思維,或許是我們面對新冠疫情時要牢牢把握住的。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恐懼來自未知。的確如此,這次把幾十個國家拉進困境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像質變就在哪兒,誰都沒見過,大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樣的“不速之客”,沒檔案可查,無蹤跡可循,大家自然都會害怕。
但好在我們有抵禦傳染疾病的一些成功經驗,如應對非典疫情、甲型H1N1流感、N7N9禽流感等等。這些寶貴的經驗告訴我們,對傳染源、傳播途徑做到可知,是阻斷病毒傳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而隔離感染者,也正是流行病學阻斷傳播的關鍵。
而同樣是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去看,如果我們把傳染源都控制住了,把傳播途徑都阻斷了,把感染者都隔離了,在安全區域裡則實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甚至過度防控了。此時,如能迅速推進復工復產,不僅能增強人們與病毒作戰的信心,而且能保障抗疫物資源源不斷供應,確保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實際上,江蘇的種種“大膽”舉措,一些似乎是“快一拍”的做法,也都不是莽撞盲目甚至是賭運氣。事態的發展也再次證明,他們的膽大,是因為心細,形勢研判準,防控措施做得實;放得開,是因為管得準、管得住,對疫情防控有底氣。
2
值得研究的“公式”
江蘇是如何做到“可知可控”的?
這個省有個很有意思的提法:“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筆者很想把這個提法變成一個“公式”: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可知。
這裡要說一個故事。1月22日,江蘇發佈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位37歲的男性患者住蘇州工業園區。1月10日,他從武漢回蘇州,去發熱門診就醫,22日確診。後面有句話請注意:截至1月22日,已追蹤該病例的密切接觸者28人。
他去過哪兒?接觸過誰?這麼短時間,怎麼找到這些接觸者?大數據不僅把這位商務人士的行蹤摸清楚,還發現一個細節:在武漢,他並未到過當時認為傳染源較多的區域,但偏偏被感染上了。這也引起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警覺,感到疫情形勢並不簡單,絕不能掉以輕心。
筆者認識幾位公安部門的朋友,聽他們說,江蘇早在1月21日就在全國率先成立大數據專班,省公安廳抽調12名精英,組建“戰時數據戰隊”。那段日子,高手們昏天黑地跟“大數據”短兵相接,每天從幾十個渠道“收割”數據,再用你我很難懂的技術手段,給60多萬涉疫重點人群畫出活動軌跡。
但大數據再神,離開人還是萬萬不行。怎麼讓大數據實實在在幫上忙,而不是在戰場外瞎轉悠?江蘇人創造了 “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核心是“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其中“早發現”又是關鍵之關鍵。靠誰去“早發現”?大數據不長腿,沒法上門問情況;而長腿的人,再多,那也不能跑遍每個角落。
一切還得迴歸科學。這幾年,江蘇在全國率先以省域為單位,織起一張由12萬張小網連接成的大網。疫情發生後,“網格化+鐵腳板”,這個“黃金搭檔”聯手“大數據”,可謂如虎添翼。30萬網格員聞令而動整編成軍,隨時接受指揮部的“數據指令”,在各自防區內靶向找人,核實關鍵信息,及時反饋指揮部。有了“大數據”指路導航,“鐵腳板”跑得快、跑得準 。
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有了這一精準做法,江蘇才能及時發現631名確診病例患者、12633名密切接觸者,及時組織有效的隔離和治療,從而最大限度阻斷傳染源,把病毒傳播的風險降到最低,同時為治癒患者贏得寶貴時間。
實際上,“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這個做法也是江蘇在疫情防控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
秒進陣地的,不僅有網格員,有公安幹警,有基層幹部,有志願者,還有包括省委書記、省長在內的各級領導幹部。他們都是守土盡責的網格員。“鐵腳板”跑出了江蘇的務實作風,跑出了一個經濟大省的從容與大膽。
據說,有關部門對江蘇這個創舉非常認可,準備對這一做法進行調研總結推廣。
3
一“碼”平川
最近來江蘇的人都有個印象:出門處處要看“碼”,綠“碼”在手好辦事。
要知道,這也是“可知可控”中江蘇率先推出的打法。
筆者從有關部門獲悉一組數字:到4月中旬,江蘇近4.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工面達99.7%;復工人數783萬人,佔復工企業所需用工數的94%。這幾個數字,據說在各省份中排名很靠前。
推進復工復產,江蘇曾經提出五個“不準”。這被企業界認為是貼心之舉,但也曾被外界認為是大膽之舉。
據媒體報道,2月20日江蘇省委常委會開會明確,不準對外地車輛和人員搞“一刀切”勸返,不準在沒有突發疫情的情況下擅自升級管控措施,不準向企業收取復工保證金,不準在省市復工審批流程之外另設門檻,不準要求企業出具防疫安全承諾書......
其實,“大膽”的背後是工作的“過細”。
復工復產離不開人,而人的流動又給疫情防控帶來巨大壓力。以“最強地級市”蘇州為例,全市吸引846萬外來人口,隨著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已有834萬返回蘇州,其中11.7萬來自防控重點地區。
這麼龐大的人群,經過長距離的跨省流動,要摸清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靠傳統的面對面、人查人,難度極大,效率極低。這個“可知”做不到,“可控”必然落空,復工也就沒有可能。
筆者注意到,2月22日蘇州率先推出“蘇城碼”,隨後各地紛紛推“碼”,全省統一的“蘇康碼”也在3月初推出。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碼”就是個人的“健康身份證”,也是非常時期的“電子路條”。
“碼”上識人快、識人準。藉助“蘇城碼”,蘇州快速摸準外來人員狀況,信息準確度達99.4%。在江蘇省內,市“碼”縣“碼”與省“碼”互通互認,而出了江蘇,“蘇康碼”與長三角兄弟省市的“碼”,與全國其他省份的“碼”互通互認。
一個小小的“碼”,既把病毒牢牢防住,又把城市重啟迫切需要的人迎回來,讓關鍵要素都流動了起來 。
有經濟專家在分析文章中認為,“可知可控,精準防控”,讓江蘇在復工復產方面也走在了前面,這也為全國抗疫大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4
戰略和戰術
眼下,國外疫情形勢嚴峻複雜。
作為一個對外開放的大省,江蘇的“可防可控、精準防控”,能否承受住新的挑戰?
說個小細節。據媒體報道,前不久,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到揚州瓊花觀社區調研時,特地查看境外來揚人員防控臺賬。他叮囑外防輸入要做到精準防控、可以追溯,社區網格化基礎工作非常關鍵,一定要做細做實,不能有一絲疏忽。
面對諸多的不確定,紮實做好自己的事,以不變應萬變,或許是最智慧的做法。
應對境外輸入性風險,江蘇仍然是圍繞“可知可控、精準防控”這8個字,堅定不移地織密防控的大網。
戰略上保持不變,但在具體戰術上,卻是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及時調整。
筆者通過這段時間的媒體報道注意到,
作最壞打算、盡最大努力、求最好結果,本著這樣的底線思維,江蘇在不斷調整著應對境外輸入性風險的舉措。譬如,早在1月底,針對國外疫情擴散態勢,江蘇就已對在省內的留學生和外籍教師進行全面摸排,逐一告知防控舉措,幫他們解決口罩等物品。而疫情發生以來,江蘇4萬多名外籍人士也無一人感染。
再如,隨著形勢的發展,江蘇所有的縣市區都對境外抵達人員做好信息登記、醫學觀察等防控工作,確保準確無遺漏。他們在崑山設立轉運站,安排各市統一將通過上海入境來蘇的無症狀人員,“點對點”護送回當地,按規定進行醫學觀察,嚴格落實閉環管理。從3月23日起,江蘇對所有入境人員採取集中醫學觀察14天措施。
…………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變化,相信江蘇也一定會推出更多的應對舉措,讓“可知可控、精準防控”這張大網牢不可破。
“穀雨如絲復似塵,煮瓶浮蠟正嘗新。”穀雨前日,一場春雨如約而至,從“如絲”忽而變成“如瀉”。天氣的變化多端,也意味著這個春天註定要經受更多的考驗。
但不管怎樣,面對新冠病毒這個全世界共同的對手,我們必須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面。既要沉重冷靜出招,又要積極大膽做事。唯有如此,才能從容走過這個春天,迎來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