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中的“八大王”是八賢王嗎?分析一下可以嗎?

拆書刀


八賢王是八賢王,八大王是八大王,這倆不是同一個人。

過去聽劉蘭芳評書《楊家將》,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八賢王,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經常為楊家將主持正義。

評書裡的這個人物可不是虛構的,而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他名叫趙德芳,是大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

趙德芳生於公元959年,於公元981年病逝,只活了23歲,可謂英年早逝,十分可惜。

公元976年,趙德芳的父親、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他的叔叔,也就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即位成為皇帝,這一年趙德芳還是個十七歲的少年。

趙光義即位後,封侄子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到底是個什麼官呢?

原來,唐朝時期,唐德宗李適為躲避叛亂曾率嬪妃群臣逃到漢中,在這裡受到百姓歡迎,唐德宗對漢中印象非常好,當時為了振興朝廷,將年號改為“興元”,叛亂被平定後,唐德宗返回長安,就下詔將漢中升格為興元府。

這是一份很高的殊榮,地名與皇帝的年號同名,此後,這裡也成為很多達官顯貴的分封之地。至於節度使和同平章事,前者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後者則相當於宰相,這三個職位加在趙德芳身上,足見宋太宗趙光義對這個侄子的重視。

公元981年,趙德芳因病去世,宋太宗親自到侄子的靈堂哭祭,並下令停止朝會五天,追贈他為中書令、岐王,後又加贈太師,改封為楚王。

從上面可以看出,八賢王趙德芳一直活在自己的父親和叔叔那個年代,後來的大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和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當政期間,他已經不在人世,也就是說,他同這兩位皇帝的朝政根本就沒有交集。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八大王。

八大王名叫趙元儼,生於公元985年,請注意,這時候八賢王趙德芳已經去世四年了。

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個兒子,同八賢王趙德芳是同輩兄弟,但他倆生在不同的年代,根本就無從謀面。

八大王之所以稱為八大王,一是因為他排行老八,二是因為他在父親宋太宗還活著的時候就被封為周王,這位王爺一身正義,凜然不可侵犯,被天下人所忌憚,名聲遠播,民間百姓、老幼婦孺都知道他的大名,所以被世人尊稱為“八大王”。

(歷史上的八大王趙元儼畫像)

上面這段評語在《宋史》中有明確記載:"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當時八大王有多麼令人害怕呢?民間傳說,那時候燕冀一帶的小孩夜裡哭鬧,大人就嚇唬說,“八大王來了”,小孩馬上就被嚇得不敢哭了。

那麼,《清平樂》中說他有陽狂病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宋真宗趙恆去世後,他的兒子趙禎即位,這就是宋仁宗,由於趙禎年紀尚小,一切都由劉太后臨朝聽政。八大王位高權重,很怕自己的這位皇嫂猜忌,於是便在家裝作有陽狂病,也就是神經病,從而閉門謝客不去參與朝政。

從這一點上就可看出,八大王是個非常聰明之人。

公元1044年,八大王趙元儼在王府裡因病去世,享年六十歲。

八賢王、八大王,這兩人其實是從未有過交集的兄弟關係,後人經常把他們混為一談,把很多八大王的故事安在八賢王身上,殊不知,八賢王只活了23歲,即使手拿金鐧,又怎能上朝堂去打他的叔叔趙光義,而平輩的趙恆即位時他已經去世,就更不存在什麼上打昏君、下打讒臣這一說了。

而趙德芳明明排行老四,為什麼會被稱為八賢王呢,其實這正是後人張冠李戴,將趙元儼的老八帽子扣在了趙德芳頭上。

有趣的是,趙光義雖然篡了哥哥趙匡胤的皇位,但兜來轉去,到宋孝宗時,皇位卻又重新回到了趙匡胤這一支,而宋孝宗趙眘,正是八賢王趙德芳的六世孫。


紅楓文史娛


很高興我來為您回答:《清平樂》中的“八大王”是八賢王嗎?分析一下可以嗎?

《清平樂》中的八大王

近日,正午大劇《清平樂》中出現了“八大王”這一推進劇情發展的形象,在小說和戲曲《楊家將》和《包青天》中,八賢王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那“八大王”真實的歷史形象如何呢?

一、八大王的的早年經歷

戲曲、小說中的八賢王,出身皇族,十分關心民間疾苦。他有先王御賜的金鐧,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八賢王的原型是誰呢?公認的原型是太宗的第八個兒子趙元儼,他還有一個稱呼為“八大王”。

《清平樂》中的八大王

宋太宗十分溺愛他這個小兒子,每次朝廷舉辦宴會,都會讓這個小兒子坐在自己旁邊。太宗曾想讓這個小兒子一直陪在旁邊,等到20歲再去就封,再加上他在兄弟們中排行老八,所以宮中就叫他

“二十八太保”。但太宗還沒等到他的幼子封王就藩,就去世了。

影視劇中的宋太宗

真宗即位後,對這個弟弟同樣關愛有加,不斷為其加官進爵。同時,真宗對弟弟的教育十分上心,經常親自為他安排老師。但元儼生性頑劣,總是讓人不省心。有一次,宮中舉辦御宴,因為一個優伶的表現不合他意,元儼便大罵優伶,還動手打人,失了皇家體統。皇家的宴會那是何等場面,向來講究禮數,大家在一起討論聖賢之文,賦詩作對十分雅緻,但趙元儼生為王爺,卻毫無禮節。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他真性情的體現。

《開封府》中的宋真宗

真宗時,元儼宮中起火,從半夜一直燒到了第二天中午,火勢蔓延到內廷,燒燬了許多宮殿和國寶。宋代重陰陽災異學說,而恰巧此時正逢真宗大興封禪和祭祀天書的活動,這些活動在朝堂中本來就有許多反對的聲音,宮中大火被認為是上天的一種警示,真宗為此而下罪己詔。

大火畢竟是從元儼宮中起的,元儼也免不了罪責,真宗就把元儼降為端王,剝奪了其武信節度使的官職。元儼也知道自己有錯,每次見到真宗,都深深地引咎自責,真宗也是真疼這個弟弟,不久以後就封他為荊王,恢復了官職。

《清平樂》中的趙元儼

二、八大王與劉太后之爭

在史籍中還有這樣一種傳聞,那就是真宗曾想過將皇位傳給八大王趙元儼。1022年,真宗病得快不行了,這時候太子趙禎才13歲,劉皇后又擅權專政,真宗就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元儼。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真宗在臨終之際,用手點了點胸,然後伸出五個手指頭,接著又伸出三個手指頭,意思是說,傳位給八大王,是我的意思。

《開封府》中真宗臨終之際

宋朝建國之初就是兄終弟及,來維持政權的穩定。此時太子年幼,傳位給兄弟還能防止劉後篡權,此舉倒也合情合理。但當時劉皇后在帷幕後面看到了真宗的舉動,群臣退去之後,急忙命令內侍從向群臣傳旨,說真宗的意思是,三五天來病情好些了,沒有其他的意思,讓大臣們不要多想。

這事是真是假呢?《續資治通鑑長編》的作者李燾說,他聽到的也是傳聞,不能確定真假。幾天之後,真宗就去世了,太子趙禎即位,就是仁宗,劉皇后成了劉太后。

仁宗即位

仁宗即位之初,朝中有很多流言蜚語,都指向了八大王元儼。元儼迫於劉太后的權勢和壓力,主動稱病隱退。其實,劉太后垂簾聽政,這時候對他還算十分客氣,賜他“劍履上殿”。宋代經常賜功臣、貴戚“劍履上殿”,表示對他們的特殊寵遇。

《清平樂》中劉太后垂簾聽政

八大王元儼為了闢禍,推辭了一切優待。他整日把自己關在家中,謝絕拜訪。他裝瘋弄傻,史書說他“陽為狂疾不慧”,也就是俗稱的“陽狂病”。他終日坐在木馬上,坐上去就再也不下來,還讓優伶在旁奏樂,想吃東西也直接在上面吃,整日喝地醉醺醺的。

元儼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佯裝生病,為的是養精蓄銳。但不同於《清平樂》中的情節,待劉太后死後,元儼才告訴仁宗,他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而不是劉太后。仁宗聽到後悲痛欲絕,開館驗屍,才看到自己的親生母親。

《清平樂》劉太后

仁宗親政後,更加禮遇叔父。但元儼依然舉動狂放,經常稱呼仁宗的家名,仁宗傳召,作為臣子的他 “坐而不拜”,宮中的東西也隨便拿來用,仁宗也不敢說什麼,也許正因為元儼的這些舉動,才出現了後世小說中那個人人忌憚的形象。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三、宋朝宗室的地位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之後,十分重視宗室之間的關係,他希望自己的子孫都可以始終維護趙宋宗室的統一。宋太祖重用宗室,但宋太宗繼承兄長的皇位之後,就開始限制宗室。他一方面將可能威脅他皇位的至親手足全部剪除,另一方面則限制宗室在朝廷內擔任要職。

宋代對待宗室,一般只給個虛官虛銜,不給實權。說到底,就是讓你不愁吃喝,但不給正經工作,這個政策實際上加劇了宋代的“冗費”現象。宋代的宗室,無論親疏遠近,都享受著很高的俸祿,隨著宗室人數越來越多,政府已經無法負擔這筆巨大的宗室支出。

宋太祖趙匡胤

宋代宗室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也不能當地方官。直到仁宗時期,經韓琦的進諫,才稍微放開這一政策,允許當朝皇帝五服以外的宗室參加科舉。不過,宗室遠親的科舉錄取與讀書人的科舉取士,還不太一樣,他們錄取的比例很高,基本上5—10人裡,就會錄取一人,但他們一旦淘汰,就再也不能參加科舉,不會再授官。同時,即使他們為官,也只能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如有職位卻無權的宮觀廟宇的祭祀官。

《清平樂》中的韓琦

宋代最為警惕的,是宗室不能拜相、不能領兵。如果對比唐宋就能發現,唐代的名臣多出於宗室,而宋代的宗室在朝堂上幾乎都默默無聞,機會讓給了士大夫。所以,宋代這一政策受到廣大士大夫群體的稱讚。

文史君說

小說戲曲中的八賢王,享受著先王賜予的特權,可以痛斥昏君奸臣。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八賢王卻是另一番模樣,他因為是太宗幼子,所以父親、哥哥對其極盡優寵。在兄長真宗臨終之際,也曾整日居於宮中,覬覦皇位。但他最終敗給了政治經驗豐富的劉太后,在劉太后執權之時,他裝病度日。等到仁宗即位後,才恢復優寵。從宋代抑制宗室的角度來說,八大王趙元儼根本不可能享有那至高無上的特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滿意。喜歡請關注@永佳電子


永佳電子


最近好劇太多了,簡直追不過來,才抽出時間看了半集《清平樂》,看到呂夷簡夙夜未休、出入太后寢宮,結果被八大王趙元儼給堵個正著,諷刺他不知所謂,半夜跟自己的寡嫂、當朝太后不清不楚。

這位八大王被呂夷簡無視的時候,還非常可愛地用柺杖戳地,一臉的“快看這邊!看我!”,小表情惟妙惟肖,簡直是可愛本愛了。

不過,等一下,八大王這個稱呼……是不是有點耳熟?他跟八賢王有什麼關係嗎?

不用懷疑,肯定有關係,在《宋史》裡面,既找不到八大王,也找不到八賢王,但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這裡的八大王,肯定就是指的八賢王,比較賢明的八王嘛!八王又是仁宗的叔叔,再加個“大”字,就成了八大王?

姑且認為,我們的這種推測是正確的,事實上編劇團肯定也是這個心思,八大王=八賢王,這點毋庸置疑,但是!

小夥伴們是不是覺得又有點小疑惑?

經歷過無數影視劇洗禮的小夥伴們,是不是依稀記得,八賢王好像是一個叫做趙德芳的傢伙?陳道明還演過八賢王呢,《包青天》、《楊家將》系列劇中,八賢王也基本是作為最可靠的正派大佬出場,幫助仁宗除奸佞、遠小人。

尤其那一條“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紫金鐧,威風凜凜,無數次成為關鍵時刻幫助主角團喊“刀下留人”的道具。

有這麼多電視劇佐證,那八賢王應該叫趙德芳才對啊?趙元儼是什麼鬼?

呃,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YY戲劇害死人啊!

真正的歷史上,並沒有八賢王趙德芳,只有這位八大王趙元儼,他還有個更響亮的名頭“二十八太保”,這名字怎麼來的呢?原來,趙元儼在兄弟中排行老八,而因為太宗特別喜愛這個兒子,不想他太早出宮,便一直留他住在宮裡,直到二十多歲才就封,因此宮裡就稱他為“二十八太保”。

趙元儼雖深受,但他母親並非皇后,最終與皇位失之交臂,即使如此,趙元儼與哥哥真宗關係良好,一直頗受器重。

真宗即位後,先是封趙元儼為曹國公,第二年封廣陵郡王,接著又封為榮王,並且先後身兼節度使、檢校太尉、中書令等要職,是真正的身份尊貴的實權派。

不過,很快趙元儼的人生就出現意外,他的侍婢縱火,火勢綿延到禁中(宮裡),這使得他非常懊悔,每次見到真宗哥哥就痛哭,真宗雖然很同情這位老弟,也不得不將他降職封為端王,搬出宮住到已故駙馬都尉石保吉家中。

當然,這次降職並沒有影響到兄弟二人的感情,很快真宗又找機會給弟弟升官,依然享受詔書不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等超級待遇。

直到真宗崩逝,劉太后臨朝垂政,趙元儼才開始倒黴了。

他深受太后猜忌,自己心灰意冷,屢出狂語,不再上朝參政,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圈。

但趙元儼朝野內外評價很好,史書上稱他“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而且對待母親王德妃極為孝順,親自侍奉藥食。在重文輕武的宋代,這位親王酷好讀書,文詞、書法都是一絕。

仁宗親政後,趙元儼再次受到重用,他也極力回應皇帝侄子的這份看重。

一次陝西邊境西夏人來犯,朝廷軍費緊張,趙元儼主動提出,捐出自己當年的公用錢五十萬充作軍費,解燃眉之急。

什麼是公用錢呢?可以看作是朝廷對宗室、官員的福利,也有點類似三公經費,用於吃喝、宴請、出行儀仗等公用支出。

趙元儼作為皇叔,相應支出不少,一下子全捐了,自己必然拮据。仁宗不忍心苛待皇叔,便只收了一半,退回一半。

後來,趙元儼病重,仁宗親自調藥侍奉,叔侄密談許久,說了不少體己話。仁宗要賜趙元儼五千兩白銀,也被他推辭了:“臣羸憊且死,將重費家國矣。”

從趙元儼一生來看,他有起有落,但與真宗、仁宗兩朝君主都相處融洽,盡心輔佐,的確稱得上賢王二字。

至於說大家熟悉的八賢王趙德芳,其實只是後人牽強附會,對太宗篡位傳聞的過度解讀。

所謂趙德芳差點繼承皇位,卻被叔叔太宗所謀奪,為了補償他才賜八賢王之位以及紫金鐧,這均是毫無依據的胡言。

趙德芳為太祖第四子,前面尚有活著的哥哥趙德昭(太祖次子),並非排行第八,如何能稱得八王?

而且,趙德芳死於太宗開寶六年,當時他並未封王,死後追封岐王。

而趙德芳之兄趙德昭,在此兩年前自殺,有可能與太宗後代爭皇位的人,都已經煙消雲散。

一個太宗時期便已死的岐王,又如何能跨越真宗、成為仁宗的皇叔呢?

從前的影視劇將趙德芳推為八賢王,無非是為太祖一脈鳴不平的一廂情願,而《清平樂》劇中終於還原歷史上真正的八賢王,這份心思,份屬難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