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周成新,男,漢族,江蘇海安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張家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玄鐵文學社簽約作者、小新作文創始人、成新大語文創立者,現居江蘇蘇州張家港市。

文字清新淡雅、隨心隨性,常以質樸、真實、細膩、溫暖、勵志,而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出版有作品集《逐夢江南》《十年一夢》《一個人的記憶》等,文章多次被設計成中考、高考語文閱讀題及小學練習與測試,被讀者譽為“最真實的作家”、“最暖心的老師”。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源於內向

起初,我並不是一個愛舞文弄墨的人。同樣,作為一個正常人,我對文字並沒有太多的天賦和敏感。可卻因為天生性格的內向,我被書本帶進了文字,被文字帶進了文學,並僥倖沾上了一個“作者”“作家”“老師”的身份。

初三之前,我的性格內向得異常,無論是見人、吃飯還是走路,只要遇見生人,我都會十分離奇地東躲西藏。要問為什麼,我至今也沒整明白,也許內向也是兒童得一種天性吧。

村裡一位鄰家老太,愛走街串巷,她經常能夠搜索到我的東躲西藏。因此,在她的眷顧下,我的內向換來了一個“新娘子”。初三之後城裡上學,內向將我拉到了圖書館,帶進了成千上萬密密麻麻的黑色文字之中。從此,在別人光環的照耀下,我的內心滋生了方格子的萌芽。隨後,爬格子成了我學習之外的生活全部。儘管很難,但我卻從未放棄。一次、兩次、三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終於,我入學的第二年——2000年,我的第一篇文學作品開始在院報發表,那年我17週歲。隨後肯定萌生自信,系刊、院報、院刊,我的名字逐漸傳遍學校。院報通訊員、系刊編輯部長、院文學社社長、院記者團團長,因為文學,我的人生之路開始越走越寬。也因為這樣的寬,我的性格開始改變。因為改變,我對文學的執著越來越痴迷。甚至有了一日不見發表,三餐便無味。

立身之本

文學對我來說,原本只是一種興趣。沒想到後來它卻成了改變我生活、生存的立身之本。2006年,因為剛畢業後在市報上發表的兩篇文學作品,我順利進入了一家中國500強企業辦公室,從事新聞報道工作,從此,機電專業的我開始靠文學改變。

之後,宣傳、黨建、文秘、項目申報、政策研究,文字佔據了我生命的全部,成為我工作的技能和專業。辦公室工作枯燥、繁忙,小憩之餘,我便開始用文學來放鬆生活。散文、詩歌、小說,工作、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均成為我文學創作的素材和養分。邊工作、邊寫作,邊公文、邊文學,文學就這樣成了我生活、工作的全部。漸漸地,文字越寫越多,生活越來越豐富。有了作品發表的積累,個人生活的格局也越來越大。從讀者到作者,從縣級、市級到省級、國家級,文學讓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深。因為文學的介入,我開始從幕後走向臺前,我將自己多年來的寫作心得通過文字、講臺,進企業、進校園、進政府,用文學的語言傳遞給更多的人。讓文學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讓生活的點滴美好成為文字。

懂文學的人更懂生活,文學改變我們的不僅是文字、語言,更有我們的思想和精神。而這些,正是一個人存活於社會的立身之本。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當受挫、受困時,我總會到書房靜坐。一個人打開書櫥,看書架上那些自己發表的作品、榮譽以及文友們贈書時的留言,件件作品、點點關心、句句鼓勵,這些都是我越過困難、戰勝自己內心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他們,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陪伴我的除了文字、文學,更有許多真摯的信任和期望。

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終於故鄉

故鄉,永遠都是作家創作的源泉和力量支撐。《逐夢江南》《十年一夢》《一個人的記憶》,我至今所出版的這三本作品集中,有很多是我故鄉小鎮的點點滴滴。《糝粥》《攤餅》《癩葡萄》《小鎮雅周》《家鄉的小河》等等,每一處都是我兒時生活的影子和記憶。

《故鄉的炊煙》是我眾多關於故鄉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因為《故鄉的炊煙》,我的名字上了中考、高考模擬試卷語文押題卷、《練習與測試·小學語文》,並在網上成了熱搜。伴隨著故鄉的炊煙,我的名字和記憶從書上走向網絡,從江蘇走向北京、山東、陝西、浙江,等等。

從未想過自己這篇關於故鄉的文字會如此在社會上飽受歡迎,這是我創作多年來最值得引以為豪的一件事。也許,這就是故鄉的靈性。無論到哪兒,總有一種默契的力量在背後默默的支持和力挺,直至你越過人生的全部。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附:《故鄉的炊煙》

故鄉的炊煙

已記不清多久沒有見到故鄉的炊煙,已記不清多久沒有聞到炊煙的味道。身處都市,鋼筋水泥、瓊樓玉宇。再香的飯菜裡也找不回我對故鄉的思念。

炊煙是一根繩子,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炊煙是母親眼角的淚,穿過透明我能看見她的蒼老。炊煙是父親臉上的皺紋,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內心。

清晨,炊煙是起床的號角。我用它喚醒了整個村子。放水,燒火,下麵條。臨走時,我輕推父母的房門,告訴他們,我走了,鍋裡的面半掩著,起床後可不要忘了再熱下。隨後,父母起床了,鄰居起床了,整個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煙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學路上,我遠遠就能看見自家的炊煙。一陣一陣的突突直冒,嫋嫋升起。飯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慾,緊接著便是一頓最美好的暢想。飽餐之後,大家又開始各奔東西,忙裡忙外。

傍晚,炊煙是勞累的歸宿。我漫不經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碼頭邊、小路旁,鄉親們收起鋤頭、釘耙、扁擔,一個個全都拖著疲憊回到家中。放下農具、放下書包,換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後,一家人圍在桌前,踏實的吃著,美美的聊著。不怕時間,不怕催促,有時很晚,有時深夜。最後洗洗弄弄上床睡個安穩。

風中的炊煙是個姑娘,一位、兩位,一群、兩群,相約著、簇擁著,騰空而躍,妖嬈的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無論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從不害羞,從不遮臉,只要你願意,何時何處都能見著她的舞。雨中的炊煙是個勇士,柔弱中帶著剛強,柔嫩中帶著堅硬。不怕細綿拉攏,不怕豆粒敲打,不怕傾盆肆虐。他用堅強去迎接生命的每一刻,釋放自己的溫暖和熱血。他用微笑去接納無情的每一次,敞開自己的寬容和大度。擁雨入懷,化作薄霧,將整個村子罩住。最後,在空中徘徊,飄入空中,形成一處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煙是位母親。寒冷裹不住她的熱情,積雪擋不住她的柔嫩。她的愛一點一點的從灶膛升起,衝出煙囪,衝破屋頂。積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內心的感動,慢慢的一點一滴開始融化,最終化作淚水順著屋簷快速流淌。很快,整個屋頂又恢復了往日。

白天的炊煙有些透明,和雲在一起,你很難看清她的臉。長長的,一陣一陣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邊際。晚上的炊煙,再白也是黑色。你想怎麼看也看不到。它喜歡與你東躲西藏,玩著捉迷藏的遊戲。只有循著煙味你才會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的趁著黑夜偷偷上天。你怎麼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鄉下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很長很長,凸出屋頂的或方或圓的煙囪。為了應對下雨,有的還會用瓦片、磚頭或是鐵皮斗笠半遮著。

農村的孩子放學或放假都要燒飯,尤其是放假。幾個小夥伴玩在一起,功課在一起,燒飯也在一起。灶膛裡的火越旺,炊煙就越大。大家常喜歡一邊燒火,一邊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煙。大家相互約定,比比誰家的煙冒的多、冒的長、冒的久。誰冒的早,誰就勤快。誰冒的久,誰家的飯菜就多。誰冒的濃,誰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煙結束後,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來吃飯。小學至初中階段,我曾很長一段時間在家燒飯。炊煙成了我的夥伴。每次看到它,我總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

不同的柴火燒出的煙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還有黑的。稀飯、米飯、麵條,炒菜、饅頭、熬湯。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煙。

離家上學之後,我見炊煙的機會少了。只有在放假時候,我才能與它相伴。再後來,工作了,我再也難以見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時候,我才能看見它,看見灶膛邊坐著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裡的灶膛還在,可是祖母沒了,炊煙沒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樓的陽臺。看自家的煙囪,鄰居的煙囪,甚至全村的煙囪。煙囪一個個魏然聳立,可怎麼也卻冒不出煙來。我知道,有時它僅是一個擺設,只有在臘月或是紅白喜事的時候,它才會自豪的高昂頭顱,仰天長嘯。而那時,我卻也很難見它。

長期在外,我一直都很慶幸我所生長的那個小村還在。小村裡的民房還在,廚房還在,煙囪還在。雖然偶爾難見幾次炊煙,但我卻還是十分開心。

因為,只要它在。我對故鄉就會有種思念。而這種思念,則更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

青年作家網簽約作家周成新:文學是我生命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