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一直以来,想走近谢家大院。

但每次去,除了威严的深宅大门敞开着,院内的百年木兰树撑开枝丫兀立着,就只有绿植掩映小巷道的幽僻,古宅院墙的牢实宽厚,内宅老屋的木门紧闭,寂如荒郊僻野、深不可测、茂盛野芨藤蔓爬满井壁的古老绞车井,以及闻人声不见其踪影的诡异。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于是,在这座估计有上百年历史的深宅大院面前,一次次地望而止步,又一次次地失意而返。可它的神秘又是如此地诱人。就像一位独坐洞房的新娘,盖头迟迟没被掀起,她的真容不曾显露。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已近暮春之时,春风像羞涩的深闺女子走进阳光里,撩拨着俊男靓女们的发梢和衣摆,催着他们迈出门去欣赏将尽春色。

不爱出门的我,也耐不住这春风的催促,急急地跨出门,往建水古城区走去。行至临安路文庙正门上去一点的街口,一个不小心,“扑棱”一脚,又习惯性地踏进与建水文庙仅一墙之隔的武庙街。却见这条久违的老街区里,春笋般冒出了不少民宿。宽一些的街面上,停了不少外地车辆,有零散游客在古巷里游逛,边走边欣赏巷道两旁伸出院墙的青枝绿叶和各色鲜花。

不觉又站到了武庙街17号谢家大院门前。这座古老院落总是让让你走不近它,原因据说是谢家后人喜清静,不愿被外界所扰,也因了这层因素,使谢家大院的神秘感越发地加重了。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记得第一次去谢家大院,是20余年前了,作为原建水报社的一名记者,常在胸前挂台需装上胶卷拍摄的“美能达”相机。建水古城区域广,古街小巷多,不熟悉的话钻进七弯八拐的巷道里会迷路。虽说不是在建水古城长大,但居住建水已多年,可对建水古城区的小街小巷总也逛不完、探不清。那次是去位于武庙街的老县福利院采访,不觉跨入这个深巷,一下子见到谢家大院,有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好奇和狂喜。

站在谢家大院大门前,立时被这座堪称建水最大气、最俊朗的八字大开、气派非凡的大门给吸引住了。据说名闻遐迩的朱家花园,其大门也是参仿谢家大院大门而建。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谢家大院大门属于建水合院民居中常见的“墙垣式”大门,而其又是墙垣式中最高规格大门形制——五段式,即由三开间门楼和两侧八字墙组成。这种形制大门看上去气势雄伟壮丽、气派庄严,一般为官绅富豪显贵人家才有,足见谢家当年的豪门风华。

岁月风烟磨蚀了世间万物,古老气派的建筑也因年久失修显得斑驳老态,门前三级石阶之上,五段式豪门前两侧花台荒草滋长、石缝里的枯草随风摇曳,有一种岁月凄艾、孤清冷寂的感觉。一位从门前经过的古稀老者,抬眼瞅了瞅谢家大门和在门前拍照的我,又杵着拐杖踽踽而去。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虽然岁月给这座古宅留下了难以抹去的沧桑,但门楼趋于完美的精致雕刻,木柱、基座用料的考究,以及敦实厚重、历久弥新的稳固建筑,使这座百年门庭风华不减,风采依旧。尤其门楼两侧的八字墙上,还绘有画风俊朗飘逸的鸢飞图。这种图案在建水的合院大门处并不多见,建水文庙“珠泗渊源”坊两侧墙上,倒是有“鱼跃、鸢飞”的笔锋遒劲书法字样。“飞鸢”与“鱼跃”出自《诗经》里的一首小诗《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鸢”即老鹰,喻示自然规律之道。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

站在谢家大院门外,一眼即能瞅见门楼里面的照壁、二进院青砖砌就的砖柱。

门檐重重,庭院深深,岂能不勾起跨进院门内一探究竟的欲望?

踩着门前的青石板路面,登门楼三级青石台阶,过古老厚实的斑驳门槛,里面照壁门洞拱形门头、“循规蹈矩”四个镌刻于一块条形青石门楣上的大字映入眼帘。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在建水合院民居中,常见“循规蹈矩”四字,朱家花园、团山民居中也有。意指遵守规矩,不得违反。这也反映出建水民居“男子昼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其中门必掩其面”的“礼教”思想痕迹。

过照壁拱门,稍微偏左的地方,有个二进院,院门框架皆为青砖围砌,门庭顶端瓦当飞棱,造型别致。中间木门古朴厚重,木质门槛虽岁月沧桑痕迹浓重,但不失厚实耐用,稳固如初。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进得门去,直行是一条悠长的巷道,巷道两侧绿植成荫,花枝招展,院墙斑驳。疏风过处,落叶飘飘,清幽莽莽,风烟突起,颇有跨入久远时代的穿越感。

巷道尽头有道门,却上了锁。对于门内境况,君子不可窥,故作罢。其实院门左侧,风景犹佳。一株粗壮、高大的木兰古树静植于此,主干呈虎口形分做两岔,右岔直上云天,往上又分为两个主岔,枝丫伸展,掩映古屋;左岔斜长出去,像一只手臂伸至另一株老树,与之亲密缠绕。树杈与老枝茂叶间,一座墙体斑驳、檐角飞翘的老房子隐现期间,可惜陈旧的木门紧闭着,门上还贴了张有“谢绝参观”字样的纸条。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以后由于工作关系进入武庙街,又忍不住诱惑地去过几次谢家大院。有次还在进大门左侧、隐于一条深巷里的绞车井旁,碰到位浣衣女,问其谢家大院情况,她说不清楚,自己是租客。后了解得知,住谢家大院的人,有当年政府分配住进去的居民、亦有租住客,还有不愿外人打扰、喜欢清静的谢家后人。

这个暮春,我又一次参访谢家大院,站在大门处,忽然发现八字墙面重新作了粉刷,门前两侧花区已作了清理,并种上了几垄枝叶碧翠的非洲茉莉和一些其他花木,只是墙面不见了以前的“飞鸢”图。最惹眼的,是门坊上多了副红底黑字、用繁体字书就、横批为“芝兰繁茂”的对联:“百年谢宅尚遮风雨,一株宝树仍荫子孙”。

进得门去,照壁门洞墙面也作了粉刷,里面门庭处也贴了副横批为“寻常人家”的繁体字对联:“读书做事过日子,敬老爱幼睦友邻”。再往里,还是木兰古树依旧,幽僻巷道依旧,内院房门紧闭依旧的隐秘感。倒是一进大院左侧的青石板小巷道内,那口跟大院一样历史悠久的绞车井,还是井洞幽深,井壁芨芨藤蔓茂盛,铁制绞车肃立,拴着棕绳的水桶齐备、井水清澈、能映出人影,有了一些深院僻所的灵动之气。一位打小生活在武庙街的五旬女子告诉我,绞车井用于绞水的绞车,以前是木制的,后因朽坏,被曾住过谢家大院的部队改成铁质绞车。她还说照壁门洞进去左侧的“二进院”,系谢家管家所建。当然,其真伪无从查考。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忽一日,从“美篇”看到篇文章:《建水谢家大院家族新年盛会》,作者为“晓雪”,发布时间是2018年1月2日。文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谢家后人在省城昆明聚会的盛况。

“建水谢家大院走过了100多年的岁月,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谢家子孙……谢家人身居各地,很长时间未能彼此见面。2018年元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新年之际,谢家人从各地赶来,在昆明欢聚一堂。这是谢家人的盛会,是谢家人几十年来的夙愿!”

“谢家长辈八奶孙云讲述谢家的故事,重温谢家家训:‘忠孝为本,循规蹈矩’,希望谢家后人把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工作 ;认真做事,知足常乐,急公好义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永远传承下去……”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晓雪”的叙述情真意切,虽只作图片配文式的简述,但谢家历史脉络渐显清晰。谢家老祖名为谢希曾,家族史百余年。从合影照片看,参与聚会的谢家大院后人有老少30多人,穿件深色外套、头发银白的谢家长辈“八奶”孙云(年逾九旬)和穿件羽绒服、戴条红围巾的“十奶”胡若雪(八旬多),看上去面色红润,精神矍烁。谢家大院后人“树”字辈 “开”字辈亲人分别合了影。

“晓雪”还以谢希曾的儿子为主线,对照家谱人物关系,分别以聚会各家合影照片,对大儿子谢石麟、二儿子谢毓麟、四儿子谢桢麟、八儿子谢嘉麟、九儿子谢郊麟、十儿子谢玉麟的家人作了介绍。

字里行间和图片里谢家大院后人们其乐融融的一幕幕场景,正如“晓雪”所言:“谢家人如谢希曾老祖所愿:树大根深、枝繁叶茂、长年常青、开花结果。”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于我,虽然未能走近谢家大院,但也“走近”了谢家大院的历史和后人,尽管谢家大院的深宅老屋没能一睹其真容,但它神秘的盖头已被掀起。

想起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里的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建水谢家大院——掀起你的盖头来


此时的谢家大院,尽管是暮春时节,一重重的“幕帘”依然遮挡着人们的视线,但在春阳里,院墙内独燕绕飞的影姿、榴花樱红的景致,依然凸显着暮春的张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套用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岁月在,我在》一文中的话语:“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树在。房在。大院在。岁月在。我们都在。

建水谢家大院,你今后的世界必定会更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