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樣寫歷史,反思和展望丨一天五年系列

簡介:小編突然迷茫了幾天,甚至因此中間停更了幾次,現在想通個大概了。寫下來,讓各位看看指導一下。

關於前幾天停更的事件小編想說明緣由,並且把過程中的一些想法說明,並希望和大家探討一下,並藉此指導下一階段的寫作。

大概過年前的時候,突然想好好地讀一些書,寫一寫東西,並且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了一部20冊的《資治通鑑》,好奇為什麼人家的資治通鑑一本書就寫完了,這一部要20冊。隨手翻看,才進一步明白“註疏”的含義,受此啟發,決定每天讀幾頁書,就從這部《資治通鑑》開始。後來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歷史也只是一個愛好而已,也怕自己難以堅持,就想出了開一個自媒體號。想在這個自媒體中,把自己讀的書,想的事寫一寫,然後讓大家監督,未必寫的盡善盡美,但總是有所收穫的。也就定下了一天五年這個進度,當時感覺還挺好。

後來每天寫一點,但是自己肚子裡的墨水很快就寫完了,之後的文章質量一路下降,不忍直視。並且由於通鑑在秦以前的歷史三言兩語不得要領,秦之後的歷史又篇幅宏大,許多事情記載的過於詳細,故事一多就不知道該怎麼樣取捨。一開始想著能夠對比著歐洲、非洲、印度等地區的歷史寫,後來發現他們的歷史記錄差異太大,遠遠沒有中國史料的詳細,並且有些事情還不甚瞭解,畢竟那麼多年的歷史,那麼多地方。想著別寫錯了,一開始就沒寫那麼詳細,後來發現年份差距太大,就乾脆放棄了寫西方的歷史。另外也是因為把外國史加進來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並且地圖什麼的也很不詳細,許多事情簡單一提意義也不大。慢慢的寫著寫著就變成了對《資治通鑑》的一個簡單的翻譯,並且拋掉了很多司馬光關於事件的評價。回頭想想雖然之前有外國史的時候自己費勁一些,但是兩下比較總能得到一些啟發,總覺得還是要加上外國史。但是外國史的相關書籍不多,且能到編年的程度的更少,小編一開始是參考百度百科、維基百科還有幾本通史和專門史。查找這些書籍的時候才知道歷史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系統,想要寫好甚是不易,並且想要寫的是橫貫中西的歷史更是不容易。歷史內容的選擇是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怎樣選擇不同的史料,並且中外各自的歷史在每篇文章中的比重都是需要考慮的事情。這個問題十分棘手,不知如何解決。

也就是這個時候才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句話,也才第一次覺得自己可以打扮一下這個小姑娘。但是每個人寫歷史總是需要根據一個思路進行取捨,《資治通鑑》的取捨就是各國的存亡之道,還有背後的儒家觀點。那麼我就想我的取捨標準是什麼,有些人讀史是為了知興替,有人是為了通古今之變,有人是為了增加些茶餘飯後的談資,還有人是為了獵奇,或者是盯著皇帝宮闈裡的那點事,我的取捨是什麼呢?現今主流的歷史書是根據馬克思唯物史觀取捨,可是我並不很懂這個唯物史觀是啥,或者說並不會用這個唯物史觀。個人甚至於相信英雄史觀多一些。然後明白了歪曲歷史如同日本、韓國對他們後代的影響不可估量,甚至於各種歪門邪道的事情,託古謀利、託古謀名的事情也很多。小編一時間不知道該是何種價值取向,該寫什麼樣的文章。歷史太廣,政治經濟無所不包,甚至於可以寫出某一學科的專門史,或者是某個人的個人傳記,五年的時間各個方面都可以前進一大步也可以後退一大步,各個層面的歷史又無法清晰用確切的數字說明各個方面的事情。這個時候才知道一部歷史寫出之後丟掉了太多的東西,甚至讀過之後有太多東西沒法注意到。詳盡的,正確的寫出所有歷史,這應該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到什麼算什麼了。看歷史的角度決定了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也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又能從中看到什麼呢,我該選擇哪個角度去看呢,我的歷史小姑娘應該長成什麼樣?

應該怎麼樣寫歷史,反思和展望丨一天五年系列

加上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不久之後極有可能轉變為智能時代,這些故紙堆中的故事到現在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小編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歷史,要有自己的英雄,這些會給人自豪感。但是小編的父親讀書不甚多,但也極度推崇古代歷史,甚至沒事還教育我說要讀二十四史,但是他老人家都沒有讀過一遍,讓我很無奈。二十四史汗牛充棟,如非專門治學,業餘的甚至要近十年才能讀完,小編又屬於腦子記不住東西的,像個掰棒子的狗熊,不知道最後還能記得些什麼。如果有十年的業餘時間,幹一件,你選擇幹什麼呢?我想我大概還是要讀一讀歷史,雖然不知道最後能剩下什麼但那絕對是又價值的事情。偶然間又重新溫故了一下《孔乙己》這篇文章,發現自己寫歷史的時候有的時候很像孔乙己,重複著“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的故事。或許我們是揹負了太多的歷史,才讓許多人不敢去思考歷史,或者無法趟過歷史的泥淖找到歷史中的珍寶。第三個問題就是該把歷史讀到什麼樣的程度,或者是為了什麼讀歷史,要在歷史中找什麼樣的寶物,又該如何在尋寶的過程中避免沾染腐朽之氣?這個問題,小編暫時倒是比較明白,這次的讀書是要大致理清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情,又怎麼樣的影響,然後粗略的知道各個時代的故事和人物即可。至於之後,到時再說。

專門治史的大家也都選擇一個角度去深入研究,那麼在各個角度上,我要做的並不會超過他們,甚至於從未想過要達到他們的高度。在此也向他們致敬,但相比之下更是深覺自己才疏學淺。好在年紀尚小,未來有無限種可能。

最近看到有個博學的流浪漢魏巍,也是喜好讀書,但成為了一名流浪漢。命運總是愛開玩笑,這件事對我的觸動也是有點大,但是說不清楚對這件事怎麼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又很佩服這個人,得脫世俗的樊籠。不多說,人各有志,但願某天此事熱度減下去之後去拜訪他一下,此處不提。

再就是自媒體這個形式就是讓人說出自己的話,但是並非所有的話都有人愛聽,總是那些可愛俏皮的引人發笑的話讓人更好接受一些,也更符合茶餘飯後大家的消遣。沒有必要把文章寫得太過嚴肅,有時甚至正確都是不必要的。這就縱容了很多人胡說八道,小編也有時候感覺自己在胡說八道但是也沒有個人管管。這個情況下寫一些獵奇性質的追逐熱點走呢,還是偏偏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把白馬非馬那一套顯擺一番,還是寫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但很枯燥,或者寫些好玩的但很片面。或者說我要怎樣定義自媒體,暫時還不知道,且再看看再說吧。

總結下來,對一天五年這種寫法還是很贊同,然後必要加上中西各個國家的重要歷史,和各個學科相關的知識。然後壓縮篇幅,或者改變文體,嘗試新的寫作方法,儘量寫得有趣又正確。這需要更大的精力投入,遠非之前只是史實翻譯的樣子。之後嘗試把歷史寫成史詩或者是其他各種樣子。也希望大家能夠對小編的各個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幫助小編成長。今天就這麼水過去,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