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有沒有消失?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

這樣一支短片扎心了。

父母養大了孩子,孩子求學、工作、成立自己的小家,可是父母家的陳列擺設總是跟孩子沒離開家時一樣。

父母家永遠為孩子留著一個房間,父母的碗櫃裡永遠有孩子用過的碗筷,父母的時間表永遠保持著孩子在家最後一年的樣子。

只為了孩子回家隨時躺進熟悉的小窩,回家吃飯永遠有自己熟悉的氣息……

01

父母的家、父母的懷抱隨時為你敞開。

他們希望為孩子做點兒什麼、再做點兒什麼。如果孩子對他們說:不需要、不用了、我都有、我會做,父母會開心還是難過?

也許這兩種情緒都有,孩子會掙錢了、有能力打理家庭了,再也用不著父母,一心奉獻的父母失去了被需要感,他們會難過。

但是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了、變出息了,父母會更開心、自豪:真好,那是我們的孩子。

02

子女的家卻不一定是父母的家。

孩子結婚了,身邊有了另一個他(她),生活、工作、未來都和另一個他緊緊交織在一起。

他們的習慣也許會因另一半而改變,他們的小家也許要顧及另一對父母。

他們不再和父母如小時候那般朝夕相見,也許還要陪著另一半常常去見對方的父母。

小兩口有小兩口的習慣,父母既想繼續對孩子做示範,卻又不能干涉小家庭的和諧。

兩輩人都要作出改變和妥協,互相適應。

03

如果小兩口互不妥協,一心只想使對方改變、讓對方適應自己和自己的父母,這個小家也許會吵吵鬧鬧、終無寧日。

如果各自的父母也都不妥協,認為孩子結了婚,他(她)的另一半就得隨自己的習慣來,那更是成了拔河比賽的啦啦隊員。

所以,兩個孩子、兩邊的父母都要認識到,孩子的家是孩子的家,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家。

04

家就是愛組成的,有愛才有家。

愛孩子,就讓他們用青澀的腳步去探索怎樣組成小家的奧秘。

愛父母,就不要忘了帶上另一半回自己父母的家,陪著自己繼續感受父母的愛,而不是受氣。

兩代人都在心裡和家裡為對方保留一方愛的位置。

別為了小家讓父母失落、孤寂,也別為了父母讓另一半完全向自己父母妥協。

父母的家哺育了孩子成家的基礎,孩子的家也要繼續用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愛好好維持著。

用愛建一個家,既敬老、又尊小,別讓時間和距離淡化了家的意義。

有愛,就有家。有父母,就有家。

你的“家”,有沒有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