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欲望裹挟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扎了谁的心

所谓“隐形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色。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钱,只是花得多而已。在以节俭著称的中国,以超前为主的“隐形贫困人口”让一些人颇为担心,甚至有经济学家开始担忧,一个高储蓄的中国正在慢慢走向个人消费的高负债。这些论调,与十几年前批评“月光族”的担忧不谋而合。

“佛系青年”还言尤在耳一个新的网络词又火了---“隐形贫困人口”。根据网络定义:隐形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实际上非常穷的人。看到这里许多城市白领纷纷自嘲,这不说的就是我吗? 还有网友表示这不是我,我是显性贫困人口。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是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寻求一种安全感。

被欲望裹挟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扎了谁的心

某城市青年赵子悦: 每个月赵子悦都会在艺术展,音乐现场,时尚潮流上花费不少的钱。与大部分的一线城市白领一样加班总是必不可少。赵子悦表示:工作压力和住房压力之下“月光”是常有的事,但消费能让他的焦虑找到释放的出口。每个月他花销在这方面的费用占他的收入1/3左右。对于他来讲这是属于他的精神上的消费是为了满足他精神上的一些追求。

曾几何时中国人“爱储蓄不爱消费”还是作为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传统习惯出现在舆论当中,而今消费观念的转变或许比人们想象的来的更快。在能力范围内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理性补偿!然而消费习惯也会受众多因素而发生改变。

(他们)的钱都花去哪了?

根据调查显示:部分男性青年会在喝咖啡消费花掉每个月平均1000多人民币,有些男青年10%-20%收入则花在电子产品类或者一些网购上面,部分女性青年20%-30%则表示会花在化妆品上,衣服,网购类上面。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当中健身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些健身饮食的减脂餐也越来越备受年轻人所爱。这种充斥着“仪式感”的生活方式可能不仅仅是消费的升级,更关乎着人们的社交地位,情感宣泄以及投资个人的未来。有些青年则表示:他们目前这些消费首先是他们能承受的,并且在未来几年会给他们带来一定收益或者一定效益的。同时随着年纪的变化不同的消费观也会发生变化的,在他们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们会“月光”去买各种各样的奢侈品,但是慢慢的到了年纪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就会发生改变,会更加去精选一些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东西去消费。

被欲望裹挟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扎了谁的心

有人说消费是释放焦虑的一种选择,虽然这里带有些许虚荣感的驱动,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防御乃至抵抗。都说“贫困限制了想象力”,那么不想被贫困限制想象力和行动力,至少不应该被苛责,更何况“隐形贫困人口”并不能与享乐主义画等号,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社会的活力。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刘阳表示:过去30年来,中国人并没有从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中间得到好处。当我们去谈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在资产上面我们一般对应的是储蓄,可是你会发现如果你不把这边储蓄消费掉,你不把这笔储蓄拿去投资的话,你会发现你的储蓄是大幅度缩水的。你可以说他们是出去国外旅游,他们去健身房办健身卡,这种消费是非常高的,但是从年轻人的角度来讲的话,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在投资自己,开阔自己的见识和增强自己的体魄。这些在他们看来其实是一种投资,所以其实有时候我们去想说他们这样的过度消费,他们一点都不进行储蓄,他们其实是不去思考未来的,这个其实带有非常强的家长观念在里面,我们总觉得年轻人要按照一种什么样的既定方式去生活,这样才是好的,这样才是成功的。可是年轻人他们有他们的想法,他们并不笨,他们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理性的个体。所以无论是政策的主导者还是舆论的策划者都要放弃这样一种家长的意识。

现在的中老年人大多都在年轻的时候尝过穷的滋味,至少曾经被缺钱的问题困扰过,在工资不多,社会保障也不够完善,父辈的父辈不仅提供不了什么支持,甚至还等这儿女接济的年头,攒钱几乎是唯一的理财手段,对于上一代人来说省点花是一种信仰。但是先如今,金融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信用贷款,各色小额消费贷“不动声色”地推动了超前消费,有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担心一个高储蓄的中国正慢慢走向个人消费的高负债。

“隐形贫困人口”的这种消费观与技术革新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全球化带来的“副产品”,超前消费一直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联储去年发布的《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你突发意外(例如突发疾病需要支付医疗费用等)能否立即拿出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500人民币左右的急救钱?44%的美国人表示拿不出这400美元,在这部分人中45%的人表示将使用信用卡支付,但不得不逾期还款,27%的人表示完全无法承担这笔钱,15%的人只能向亲朋好友借。在美国看病买房子要贷款,甚至有些人买套餐具也要贷款。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助理教授刘阳表示:在西方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他们也没有房子,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好,所以他们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后,他们会空一年去非洲,去亚非拉地区做支教,但是我们并不会认为他们是“隐形贫困人口”。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建立的非常完善的时候,包括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的话,其实“隐形贫困人口”这问题不会那么突出,比如说我们能够重建一套比较好的医疗制度,一套比较好的住房制度,不一定要大家买房,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有保障的去租到房子,那么其实大家的生活也是有保障的。

有专家认为80,90后的父母晚年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年轻人眼下家庭负担还不大,而生活有压力,反正买不起房,很多年青人索性在其他物质消费上放飞自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李相锋所长表示:在人的需求层次里面,当人们的消费除了自我满足之外(比如产品,食品这种基本的消费需求之外)。他们第四个层级就是我的尊重的需要,比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人的朋友圈里面为人诟病的炫耀,但其实他不完全是一种炫耀,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合理的正当的需要,我们所谓的马斯诺第四个消费层级就是尊重的需要。

被欲望裹挟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一词扎了谁的心

根据近日中国国家改革委组织编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29.39%,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到联合国划分的20%-30%富足区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也将对优质产品和服务产生更高诉求。

消费升级它不仅仅是过去物质消费,它还包括文化消费情感消费等等,消费升级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所以不能仅仅因为这些年轻人不存钱买房,就评论他们是没有远见的,也可以说他们通过这些消费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经济的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从个人角度看同时也是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如果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没有得到提升,这种经济发展就没有意义。

有人说“隐形贫困人口”还年轻,进入社会不久,面对高房价他们可以选择暂时逃避,选择及时行乐,对婚姻,育儿感到恐惧,他们选择独处,等待遥远的佛系爱情降临。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岁月流逝,这种自由的生活还能维持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庆幸的是这种贫困是隐形的,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说:与这些有着强大消费能力的人群比起来,那些在都市中真正“花不起钱”“不敢花钱”才更像是真正的“隐形贫困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