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還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

天下金鑰匙


其實這兩個問題不矛盾。教育孩子不能單從管理的角度出發,要讓孩子身心健康愉快的學習、生活。盡我們的能力給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環境。家庭教育對孩子很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的那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對孩子不能太嚴厲,要讓他們在愛和溫暖的家庭中生長。

古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講的就是因為孟子小時候是個淘氣的孩子,模仿力又強。他們家原來住在一個墳地旁邊,他就經常學人家拜墳。孟母覺的這樣很不好就搬了第一次家。然後他們家又搬到了集市附近,孟子又學著別人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覺得不利於孩子學習,第二次搬了家。後來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儀和知識,變成了一個好學的好孩子,孟母終於把家安在了這裡。孟子最終也成為一代大儒。當然我們不能學著像孟母一樣搬來搬去,那就盡我們的能力給孩子提供一個很好的教育環境。

我們都是普通人,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判斷,我們能給予他們的只有愛和關懷。要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也要培養孩子自我學習的能力,父母不是萬能的,孩子可以從書籍和學校裡也能學到如何面對今後的生活的方法,家長能提供的就是一個溫暖的靠山。

我們也是從孩子長大後成為家長的,現在反過來想,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父母為我們做什麼呢?就我而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理解、鼓勵、溫暖吧,相信不管我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想起家的時候都會感覺溫暖。

所以,當家長也不要壓力太大。用一個愛孩子的心,盡我們全力去愛孩子就行了。


林紫曦的小時光


教育孩子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還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這是一道選擇題。我的選項很明確:否定前者,選擇後者。為什麼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教育孩子是不是是為了更好地管教孩子?答案是否定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家庭教育思想,即作為家長,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教育孩子。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小孩子一定要從小像修樹和馴馬那樣,嚴格管理和教育,這樣孩子長大了就乖巧聽話,家長就省心多了。以為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其實,這是一種短視的傳統教育觀念。‘‘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要變壞’’。這種典型的‘‘家長式’’教育方法,具有濃重的封建社會教育味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應該說什麼,做什麼,或者怎麼說,怎麼做,完全受制於自己的家長,沒有自由,缺乏平等,稍有偏差,非打即罵。


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逆來順受,猶如寵物,往往缺乏自信,沒有主見,性格孤僻,沒有愛心,年齡稍長後逆反心理特強,學習品質下降,繼而影響學習和以後的成人,成才。家長省心了,孩子管廢了,實不可取。


現代競爭的社會,我們不要任性專橫的‘‘熊孩子’’,也不要逆來順受的‘‘羊孩子’’,我們需要智勇雙全的‘‘狼孩子’’。家庭教育需要付出心血,更需要家長擁有育人的智慧和策略。

再談第二個問題,教育到底是不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這種教育理念順應社會發展,符合教育規律,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非常正確。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怎麼愛孩子?古語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魚’’和‘‘漁’’,讀法一樣,但意義天壤之別。現在的“管”正是為了將來的“放”。


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四個學會’’的人的培養目標,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可見,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方法和手段比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因此,作為家長,要走出家門,高瞻遠矚,樹立大教育觀。


日常家庭生活中,作為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不要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包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和事情,教育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必要的家務勞動讓他們親身參與,幫助孩子明辨是非,遇事多和孩子溝通和交流,不斷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引導和培養孩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都非常重要。


我們不是為了‘‘管教’’而教育,而是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而去教育和引導。一旦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了靈活的方法技巧,擁有了獨立自主的智慧本領,他們一定會成長的更快,發展的更遠。


柳鄉人


大家好,我是風箏,很高興受邀回答問題。結合個人經驗,以視頻形式回答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e0370f0e76a418c9234a41e98fccd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